我們今天的話題比較輕鬆,想來聊一個在中國商道中頗有傳奇色彩的商團,它曾經富可敵國,而且興盛了兩個朝代,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有句話叫:「無徽不成鎮」,我們今天要關注的,就是徽商。

徽商,是指在明清兩代時,徽州府下轄六縣的商人社團,又稱「徽幫」。這個徽商,雄霸中國商界將近400年,與潮商、還有晉商,合稱為中國「三大商幫」。

徽商有多富呢?人們說「天下十分寶,徽商藏三分」。在明代時,徽商的資本已經累積超過了一百萬兩白銀,比荷蘭東印度公司最大船東還要富有,一百萬兩白銀,是個甚麼概念呢?一兩銀子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660元,一百萬兩白銀,那就是6.6億了;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單是在揚州經營鹽業的徽商,就坐擁了四、五千萬兩白銀的資本,而當時國庫裏的存銀才不過七千萬兩,所以,真正稱得上是富可敵國。

古話講,英雄不問出處,富貴當思原由,徽商就是如此。徽商,來自安徽南部的徽州府,是一個非常貧困的地區,但是,從這些窮山僻壤中走出來的徽州商人,卻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不但發展壯大,還能雄踞商界、富甲一方,那麼,徽商有甚麼特別之處呢?

在勤奮、節儉、吃苦耐勞之外,徽商最大的特點,就是「賈而好儒」,以儒道經商。在徽商的經營中,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思想貫穿始終,徽商做生意時,有幾個堅持,那就是堅持要「以誠待人」、「以信處事」、「以義取利」、「以善為本」、「以德為基」。這些信條,為徽商贏得了極高的商業聲譽,也是他們成功的關鍵原因之一。

以誠待人

比如這個「以誠待人」,對徽商來說,誠信是經營的基礎。徽商深知,商人和顧客是互惠互利的兩極,商人只有誠實不欺,才能贏得顧客的信任。所以,在經營中,他們寧可因誠信而虧本,也不用欺詐的手段來賺錢。

這兒有個故事,在清朝時,婺源的商人朱文熾,在廣東珠江經營茶葉貿易,每當出售的新茶過期時,朱文熾一定會在與人交易的契約上注明「陳茶」兩字,決不欺瞞,朱文熾在珠江經營茶葉二十多年,雖然因此虧了幾萬兩的本錢,但是卻沒有絲毫的動搖後悔。

即使不是自己的生意,徽商在與他人合伙經營,或者是受僱於人幫人經營時,也遵循一個「誠」字,比如徽商詹谷的故事。

詹谷,也是婺源人,在陳老闆的上海茶葉舖裏當伙計,他十分勤勉能幹,深受陳老闆的信任。一天陳老闆家裏有事,就把舖子交給詹谷,自己回老家去了,當時正趕上戰亂,再加上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陳老闆就一直沒有回茶葉店。在戰亂中,詹谷一個人艱苦經營著茶葉店,不過,茶葉店經營的很好,營利豐厚。十年後,陳老闆的兒子回到了茶葉舖,詹谷把歷年的賬本交給了這位少主,上面每筆賬都記得非常清楚。

在詹谷要返鄉時,少主在給他的薪水外,又加贈了四百兩銀子,不過,詹谷推辭不收,而且走之前,還仔細交代了茶業舖的業務,才告辭還鄉。

這樣的故事,現在聽來,可能要很難理解了,商道商道,詹谷的修為,實在稱得上道德君子了。

以信處事

另外,徽商很是重承諾,守信用。凡是答應過別人的事,徽商大多都會守信不渝。

比如婺源的商人江恭壎,他和浙江湖州的陳萬年,兩人合夥經商,幾年下來,賺了不少銀子,不料陳萬年卻突然生了病,而且一年後就離世了。作為生意夥伴的江恭壎,根據歷年賬本,算出了陳萬年應得的本金和利息一共有1,800多兩銀子,並且親自送還給陳萬年的妻子。陳妻非常感動,要拿出一部份銀兩表示感謝,但被江恭壎謝絕了。

以義取利

可以看到,徽商在經營中,不但有信義,還非常的仁義,而在「義」和「利」面前,徽商大多主張「以義取利」,就是說賺錢也要講究「義」,不符合「義」的昧心錢,是不能賺的。

這兒就有個徽商「以義取利」的故事。休寧的商人劉淮,是一位大糧商,長期在嘉湖附近收購糧食。有一年,那裏發生嚴重的天災,百姓顆粒無收。有人就勸說劉淮,讓他把以前屯積的糧食高價賣出,不過,劉淮拒絕了這個建議,他認為,讓饑餓的百姓能夠順利度過災荒,才是最為重要的事兒。於是,他不但沒有趁機抬高物價,還把自己的糧食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出售。而且,還開設粥棚,幫助那些沒有錢買糧的災民。劉淮的義舉,百姓自然也看在眼裏,正是善有善報,所以,在災難過去後,劉淮的生意更加紅火了。

而當「義」和「利」不可兼得時,不少徽州商人甚至會捨利取義。清代休寧商人吳鵬翔,曾經做胡椒生意,在和人簽約後買進了800石的胡椒,錢還沒有付,但是發現胡椒有毒,賣主願意全部收回,但是吳鵬翔仍然照價買下,然後一把火都燒了。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考慮到如果退了胡椒,賣主可能會再轉賣給別人,所以就寧可自己蒙受損失。這種非義不取的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

清朝道光時,一位名叫舒遵剛的徽商,就曾經這樣說,他說,一個生意人,只有「以義為利」才能開闢財源,並且源源不斷。這種思想,在徽商中非常有代表性。

以質取勝

徽商,還非常重視商業信譽,因此對商品的質量要求很高。清朝末年時,徽州最負盛名的胡開文墨業的第二代傳人胡余德,曾經創製過一種墨,這種墨,能在水中泡很久也不散。一位慕名而來的客戶買了一袋這樣的墨,結果在回去的路上不小心掉進水裏了,撈起後發現墨錠已經開始溶化,就又立即回去找胡余德。

胡余德,當即贈送了一袋價格昂貴的知名墨錠,同時下令各分店立即停止銷售這種新墨,並且把這些不合格的產品全部銷毀,他甚至還把那些已經賣出去的墨錠再用高價收回。這麼處理,雖然讓他蒙受了經濟損失,但是卻保住了商業信譽。而正是這樣的經商之道才能讓生意經久不衰。

以德為基

徽商注重德行,而且不只是自己修德,在選擇人才時也是以德取人,同時,也非常重視「才」,特別是在一些需要技術的行業,為了在競爭中獲勝,徽商往往不惜重金,將一些能工巧匠請到自己的麾下。

比如,剛才提到的胡開文墨業,它的創始人胡天注,在剛繼承岳父的生意時,雖然店舖已經瀕臨倒閉,但他並沒有急於擴大生產規模,而是把資金用在了聘請能工巧匠,還有購買上等原料上。

此後,胡天注和後來的繼承者們,也都把招賢納才這件事擺在經營的第一位。當時徽州幾位著名的墨模雕刻家,還有製墨的工匠,都曾經在胡開文的墨莊裏效力。而且,這些能工巧匠們製作的墨,還拿到了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金質獎章,讓「胡開文墨莊」聲名遠播。

徽商不僅遵照「儒術」選人、用人,而且在待人方面也恪守儒家的思想,遵循「寬厚」二字。為了讓僱傭者能夠盡心效力,徽商對待員工也是推心置腹,關懷有加。

比如徽商程君,他對待手下就非常寬厚。如果經營中出現了虧損時,他不會責罰員工,而是幫助找出問題、吸取教訓,在下一次經營中設法彌補;對那些在經營時賺到錢的員工,程君就分給豐厚的紅利,鼓勵員工經營的積極性。這樣寬厚的老板,自然是打工人喜歡的,結果就是,有很多人都爭著去程君那裏應聘。

正因為徽商待人誠摯寬厚,人才們也願意加盟,這也讓徽商團體形成了一股合力,不斷地推動著商業的發展壯大。

以善為本

壯大後的徽商,並沒有高高在上的失了地氣,因為受到了儒家的「敬畏天命」和「兼濟天下」的思想影響,絕大多數的徽商,有錢後都是樂善好施、熱衷公益,比如遇到修路架橋、賑災濟荒、育嬰辦學等等,徽商們也都願意慷慨解囊。這樣的公益故事,也是比比皆是。

比如,明朝萬曆年間,米商詹景瑞到饒州時,見到當地的糧食欠收,饑荒嚴重,就把所營銷的4,200石大米全部捐出,救活了無數的災民。還有清朝初年,徽州歙縣的大鹽商江演,先後捐出了白銀幾萬兩,幫助家鄉的交通建設,還捐出巨資疏通了揚州河。

不過,雖然大多數徽商都講究商業道德,以「儒道」經商,但是,也有不擇手段、唯利是圖的商人,被稱作「徽狗」,遭到徽州人的鄙視。

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鄉,素稱「文獻之國」、「禮儀之邦」,儒家的思想道德,也在這裏有著比別處更崇高的地位。徽人們,除了在遍設學校、廣立書院宣傳儒家思想外,還在家典、族規中,明確規定族人必須遵循儒家的道德規範。

婺源縣的許多家族,在每年的初三、還有十八日,都要召集本族子弟們齊聚祠堂,訓導子弟們要孝敬長者,友愛兄弟,夫妻和睦,並會懲罰違背儒家道德規範的人,這也造成了徽州「儒風獨茂」的局面。

儒家認為,要想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要修身,也就是先學會做人,而做人以德為重。古語講,厚德載物。在一些有道之人看來,德是福分和財富的根本,福分和財富都是從德轉化而來,人要想財源廣進,還是要廣積厚「德」。這一點,至少從徽商的身上,我們從一個個流傳下來的故事中,看到了一場場真實生動的演繹。@

財商經濟研究所
策劃:宇文銘
撰文:陳思雨
編輯:蔚然、宇文銘
粵語配音:Ada
剪輯:曲歌
監製:文靜

------------------

【暴風中繼續前行】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