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1)考:研究、考察。

(2)實錄:真實的記載。此處指原始的史料。

(3)通:通曉明白。

(4)古今:古往今來所發生的事跡。

(5)若:好像。

(6)親目:親眼看見。

(7)誦:朗讀。

(8)惟:思考。

(9)朝:早晨。

(10)斯:如此。

(11)夕:晚上。

凡是讀史書的人都要細心研究、考察歷史事實的資料,這樣才能通曉古今發生的事件,就好像是親眼目睹一樣的清楚明白。而且讀書時要心口相應,不僅要用口朗誦,還要在心裏思考。早晚勤奮讀書,才會學有所得。

《三字經》原著對歷史的敘述止於宋朝,所以,這裏自然開始交代和總結應該如何讀歷史。讀歷史,一定要務實,要看真實的記載和事實。如果一開始看到的都是假的,那就會得出不正確的結論,從而誤導人的思想行為。

但是僅僅看到真實的記載,還是不行,因為很多事件紛繁複雜,如果不能有正確的歷史觀和自己獨立的思考,同樣的事件,會得出不同的看法,甚至很多事件,也並不會只限於一個角度。全方位地看問題,是很重要的。

為何全面正確看懂歷史,對人很重要呢,因為我們人活著,要與社會交往,與人交往,碰到的各種煩惱和問題,不管是管理國家,經商,還是在家中處理父母、夫妻和子女教育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歷史可以給我們以借鑒和參考,如果我們僅僅知道了歷史發生過某件事,卻不知道用於指導自己的現實生活和問題,那就成為死的知識。

就像今天的人,為了分數而學習,很多人考完試後,幾乎全部還給老師,因為沒有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見識和智慧。古人讀歷史,不會讀出崇尚暴力或者以武力解決問題的結論,而是放眼上百年甚至幾百年上千年來看問題,所以不停告誡人,得人心者得天下,修德方能長久,為政者仁德,天下才會太平,持家者大度公正,家和才會萬事興。今天的孩子們,缺少有見識的老師教他們讀歷史,他們就會被異端邪說引導到對金錢和暴力的崇拜。這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孔子在《論語為政篇》中有這樣一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就是說,讀書卻不會獨立思考,雖學而不得,無法理解吸收書中的知識,無法從書中吸取正面的有意義的東西成為自己的智慧。那樣就會越學越糊塗,不僅糊塗,因為感受不到任何意義,便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毫無樂趣可言,自己為何要學習為何要看書,為何要背書讀書,都不知道了,如何能體會讀書學習的樂趣呢?今天的學生逃學,自閉,很多情況就是被動在學習,被人灌輸了一大堆知識和名詞,簡直變成了活電腦。學得疲憊不堪,卻一直活得糊塗而不安,無法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今天的孩子十分空虛而無奈,甚至絕望憂鬱,沉迷電子遊戲,甚麼叫做胸懷大志,甚麼叫做憂國憂民,甚麼叫做為人的本份、責任和道義,統統都被隔絕,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和思考。沒有老師和家長正的引導,必然沒有主見,沒有正見,那麼異端邪說也就佔據孩子的心靈,讓他們走向魔性。校園欺凌是如何發生的,為何杜絕不了,根本問題就出在這裏。

也有的孩子會思考,希望按自己的意願來學,但是找不到參照,找不到自信和根據,沒有歷史的借鑒,前人的經驗,就會常常站在十字路口,感到惶恐不安,最後不了了之,放棄了自己的思考,隨波逐流。所以,問題是嚴重的,甚麼時候人能回歸傳統教育,懂得教師是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本份的,孩子們就有救了。也正是因此,傳統教育的《三字經》才讓人不要讀而不思,不要讀死書。但前提是,老師自己要懂得教育的本質在哪裏。

幸好有祖先留下的經典,我們可以自己去讀。《論語》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正是此意。追遠,就是追隨祖先留下的足跡、留下的歷史、見識和智慧。這樣的民族,會永遠守住傳承的道義和仁德。不忘做人的道理,惡行便沒有市場。

【故事天地】 春秋齊國太史的故事

《左傳》上記載,齊國的大臣崔杼殺了淫亂無道的齊莊公,齊國太史伯秉筆直書說:「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殺掉了太史伯,然後命其二弟太史仲記載這件事。太史仲毫不猶豫,寫下的仍然是這五個字「崔杼弒其君」,於是也被殺掉。三弟太史叔繼承兄長遺志,再次寫下「杼弒其君」,又被崔杼所殺。太史伯最小的弟弟太史季與三個哥哥一樣視死如歸,仍舊寫「崔杼弒其君」,並對崔杼說:「據事直書,史氏之職也。失職而生,不如死!」崔杼被其正氣所震懾,放棄了歪曲歷史的想法。當太史季出門時,看到另一位史官南史氏手持竹簡而來,便問他來此何干?南史氏說:「我擔心你也被崔杼殺掉,無人記錄史實。」說罷將手裏的竹簡給太史季看,上面也是如實記載著:「崔杼弒其君」。

這個故事意味著,古人視信義如命,他們記錄的歷史是嚴肅而真實的,是寶貴的財富。他們不會為權貴動搖自己的責任和道義。但是今天中國大陸學到的歷史是被中共篡改過的,把歷史抹黑成史官隨意屈服於帝王淫威或被權貴收買的隨意編造,讓人不相信祖先,否定祖先,失去正統的參照,世上還有比這更狠毒的行為嗎?將後人改造成否定歷史,否定祖先和傳統仁義道德的人,我們的孩子,將走向哪裏,可想而知。◇

~資料來源:【正見網】

(fotolia)
(fotolia)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