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市民普遍關注健康,不少運動例高空瑜伽、行山等更是大行其道,唯在運動過程中重複進行高難度動作或者過度拉筋,都容易令髖關節受傷,嚴重者甚至在劇烈運動後難以行走及不能抬腿。有骨科醫生提醒市民,進行相關活動時應量力而為。
17歲男生Adrian一直患有足底筋膜炎,某次拉筋時,強行將大腿向後拉,導致腹股溝感少許痛楚,仍然繼續運動,兩周後他走路和躺著都感到腹股溝痛,甚至要爬著去如廁,醫生其後證實右腿髖關節韌帶斷裂,軟組織撕裂並充滿瘀血,更有碎骨在關節內浮游,需施關節鏡手術清除瘀血及碎骨,Adrian術後兩周後可無需枴杖助行,一個半月後可進行輕量運動。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骨科顧問醫生莫華康表示,近年接觸了不少個案,因經常轉動髖關節,令股骨和髖臼互相撞擊,磨蝕軟骨和生骨,加上股骨太大或盆骨插窩太小的先天因素,容易誘發股骨髖臼撞擊綜合症,常發於40至50歲中年人士,患者平日起居未必感到痛楚,但劇烈運動後,腹股溝位置便會隱隱作痛,嚴重時將不能抬腿,甚至難以行走。
同樣的先天因素,亦可能引發股骨大轉子滑囊炎。莫醫生解釋,股骨大轉子滑囊位於髖部外側,作用是減低髖關節及肌腱活動時與骨摩擦,並提供緩衝,有助順滑關節活動,唯反覆摩擦會產生炎症,患者彎曲大腿時、久坐後站起時會劇烈痛楚,嚴重時甚至無法步行或行樓梯,此症常見於需重覆舞步的舞蹈員。
莫醫生指出,若髖關節傷者輕微,可減少運動及服用消炎藥,讓其自行痊癒,而平日運動時亦應量力而為。醫學界近年透過同步注射自體高濃度血小板生長因子及幹細胞療法,治療髖關節受損,方法是患者自身抽出60cc的血小板及幹細胞,修復受損的部位及細胞,一般患者術後4至6周便可恢復運動,6個月後痊癒。如關節出現碎骨,抑或情況嚴重,則需透過關節鏡手術治理。不過他指,有關療法只適用於髖關節球窩及股骨有2至4毫米空間的人,不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又提醒長期服用消炎藥1年以上,有機會導致骨枯。@
------------------
負片世界見真實色彩
一起走過20年 共度艱難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