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等其它國家,都在密切關注通貨膨脹時,中國卻開始將經濟工作的重心轉向了經濟增長。最近,中共總理李克強強調,中國國內經濟出現了新的下行壓力,重提要強化「六穩、六保」,那麼,這個新的下行壓力是指甚麼呢,中共又要如何應對呢?另外,有最新消息說,北京要求中國網約車巨頭——滴滴出行,從美國退市。那麼,在中共力度不減的監管之下,中國的互聯網科企們,又要如何度過寒冬呢?

憂慮經濟下行 中共強化「六穩」「六保」

李克強在18日的一個經濟座談會上,提到了要強化六穩、六保。

所謂「六穩」,指的就是: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

「六保」指的是: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中共首次提出「六穩」,是在2018年7月的政治局會議上;而第一次提出「六保」,則是在去年4月的政治局會議上。但是,在去年7月份之後,也就是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復甦階段,中共的各大會議就沒有再提到「六穩」或者「六保」。所以,這一次李克強在企業家座談會上,又重提「六穩」、「六保」,一些分析認為,這是個重要的訊號,可能意味著政策風向會逐步轉變。

19日,中共央行也發布了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從中,也不難看出對四季度經濟形勢的擔憂。

報告中提到,中國國內經濟的恢復發展,面臨著一些階段性、結構性、周期性因素的制約,具體是甚麼制約,說的還是讓人霧裏看花,但是,重要的是接下來的一句,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難度加大。

我們看看外媒是怎麼分析這個報告的,路透社在報道中說,中共央行在二季度的報告中,曾經用相當大的篇幅解釋生產者物價指數,就是PPI走高的原因,甚至還單開出一個專欄,分析「貨幣與通脹的關係」,但是在這一期報告中,央行對於物價的態度已經轉為中性,認為通脹壓力總體可控,這顯示出,中共對通貨膨脹的憂慮已經減輕。

央行的報告,還重點提到了疫情演變、美聯儲貨幣政策溢出效應,以及大宗商品價格高企,還有房地產市場等等風險因素。不過,這些並不是新出現的風險因素。我們前面說了,李克強提到中國經濟出現了「新的下行壓力」,那麼,這個「新的」到底是指甚麼呢?那從各種數據來看,應該指的就是外貿出口了。

出口動能趨弱 或拖累經濟增長

由於消費、投資等內需疲弱,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三駕馬車」中的出口來拉動。根據中共海關總署的數據,今年前10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是31.6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2.2%,比2019年同期增長了23.4%。

另外,中共商務部副部長任鴻斌提到,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19.5%,拉動GDP增長1.9個百分點。可以看到,外貿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的顯著作用。

不過,儘管中國外貿的增速仍然處於高位;但是,自9月份以來,價格上漲已經成為支撐出口增速的主要因素,出口數量上的增長已經放緩。市場開始擔心,未來出口增長動能將會減弱,繼而拖累經濟增長。

任鴻斌在24日的記者會上表示,未來的外貿形勢,在宏觀層面上存在「四大風險」,在微觀層面上也存在著「六大困難」。

四大風險,指的是:一是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復甦的基礎不牢;二是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三是全球通脹上升,沿產業鏈從上游向下游傳導;四是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區域化、本土化趨勢明顯。

而六大困難,可以總結為「三多三少」。所謂「三多」:一是指貿易風險多,很多企業的訂單被延遲或者是取消;二是成本上漲多,海運的運輸價格仍然處在高位;三是供應鏈的堵點多,國際港口還是持續擁塞。所謂「三少」:一是訂單少;二是晶片少;三是製造業勞動力偏少。

目前,由於大陸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企業的利潤也在大幅下降,許多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外貿企業「有單不敢接」,在運費、原材料漲價等多個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今年接單的結果,往往都是虧錢的。

野村證券的中國經濟學家陸挺認為,目前,中國出口增長的動能已經趨弱。比如:自10月11日以來,中國8個主要港口的旬度外貿吞吐量,同比增速都接近零或者是轉負。中國貨櫃運價指數,也已經在10月中旬見頂。

在陸挺看來,出口對中國實際GDP增速的貢獻,將會很快下降到零。因為海外逐漸解封、PPI上漲、人民幣走強,以及全球供應鏈逐漸恢復等因素,都會拉低中國的出口增速。

中國宏觀調控趨向精準化

在過去,如果遇到經濟下行壓力,中共就會通過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來帶動經濟增長,但是這一次,中共央行在三季度報告中卻明確表示,要堅持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在三季度報告中,中共央行也刪掉了「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以及「管好貨幣總閘門」等表述,這也預示著貨幣政策可能會有所放鬆。但是,在目前高通脹的壓力下,中共也不可能採取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而這也正反映出,在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的壓力下,中共的政策調控正面臨著兩難的處境。

所以,我們的分析是,在目前情況下,不管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中共更可能是採取所謂「精準滴灌」的方式,有針對性地扶持中小微企業、以及政策支持的綠色環保等行業。

比如,在貨幣政策方面,中共央行在11月8日推出了「碳減排支持工具」,對給企業發放碳減排貸款的金融機構,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

也就是說,中共的宏觀調控不再是大撒把式的政策鼓勵,而是更加趨向精準化。這當然也是因為,中國目前面臨的許多問題,都是屬於深層次的結構型、體制性問題,也不是靠簡單的政策調控就能解決的。

監管力度不減 互聯網行業「過冬」

大家知道,中共一直在加強對房地產業和互聯網業的監管力度,而且直到目前,也都沒有放鬆,以互聯網行業來看,保護數據安全,還似乎是中共目前非常重視的一大監管目標。

比如,26日,彭博社援引了一個匿名消息來源,稱由於擔心敏感資訊外洩,中共監管機構要求滴滴出行的高管制定從紐交所退市的具體計劃,拿給政府批准。

另外,在11月1日,中國的《個人資料保護法》已經生效,結果,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說,中國水域的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的訊號數量,在10月份時,還是每天超過1,500萬的高峰值,但到了11月初,驟降到了每天略高於100萬個,降幅高達90%以上。

中共當局的說法是,外國情報機構、公司和智囊團利用該系統監視中共軍艦,並通過調查貨物運輸情況分析經濟活動。但是,專家表示,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的數據,不會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即使是嚴格的《歐洲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也沒有限制供應商使用這一系統。

中國是一個巨大的貨櫃出口國,在繁忙的聖誕假期到來之時,缺乏中國的航運數據,顯然會對世界各地的供應鏈產生極大的影響。就像一位分析師所說的,全球供應鏈已經面臨巨大的壓力,不需要另一個因素來使其雪上加霜。

另外,《日經新聞》報道說,在10月召開的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原重慶市市長黃奇帆透露,中央有意開徵「數據稅」。

黃奇帆表示,數據的管轄權和交易權應該是由國家所有。互聯網平台採集了個人數據形成產品和服務,理論上,隨之產生的收益由一方來獨享,有違公平原則,擁有大量用戶個人數據的平台,應該把收益的20%到30%回饋給社會。

看來,中共現在真的缺錢,「割韭菜」的方法也翻著花樣來,現在又想通過開徵「數據稅」,讓黨來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其實,今年以來,中共當局已經對幾大互聯網企業狠罰過一輪,市場監管總局的數據顯示,在3月到7月期間,已經有過41宗行政處罰,其中,阿里巴巴更是被罰了天價的182億,數額空前。

不過,這還都是熱身,11月20日,中共新設立的國家反壟斷局,在正式掛牌的第三天,又一口氣開出了43張反壟斷罰單,中國各大互聯網企業幾乎又被一網打盡,包括騰訊、阿里、美團、百度、京東等10家平台巨頭,兄弟們一起落難,大家都被罰了50萬人民幣的頂格罰款。其中,騰訊和阿里涉案最多,分別是13宗和12宗,罰款總額都在600萬元以上。

不過,讓這些企業稍有些安慰的是,自己並不是被特別針對的那一個,因為從最新發布的財報來看,無論是哪家互聯網企業,現在的日子都不好過。

11月18日,阿里和京東先後發布今年7月至9月的季報。報告期內,阿里調整後的淨利潤是285億元,同比下降39%。京東三季度歸母淨虧損28億元,而去年同期時的淨利潤是76億元。

騰訊也不甘落後,三季度調整後淨利潤是317.51億元,同比下降2%。而百度,三季度歸母淨虧損是165.6億元,環比擴大了27.4倍,而且已經是連續兩個季度虧損。

另一個行業巨頭,字節跳動傳出的消息也不妙,有消息人士披露,字節跳動的國內廣告營收,在過去半年已經停止增長,而廣告收入是字節跳動收入的主要來源。

大家看到,今年以來,面對一波又一波的監管行動,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已經成了驚弓之鳥。可能是想花錢消災,騰訊、阿里等企業,在習近平的「共同富裕」口號下,都紛紛捐出了巨款。但是,現在看來,中共對於互聯網科企的整頓還遠遠沒有結束。

近日,又有消息傳出,騰訊因為9款應用程式違規,被中共工信部勒令,旗下所有App的新版本停止更新,並接受工信部的技術檢測。

我想,這些科企老闆們,現在心裏想的一定是「這韭菜要割到甚麼時候啊?」◇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