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當局在對大數據方面的監管影響已經開始延伸到全球航運。路透社引述航運界人士指,在北京頒布實施新的數據相關法規之後,全球航運追蹤系統中大量中國水域的船舶數據消失。在全球陷入供應瓶頸之際,這種影響令緩解供應瓶頸的努力受挫。香港數據科學家黃浩華分析指,太空數據可以作為補充,但準確率會降低,影響也會波及中國本身。
中共當局在今年8月通過了《個人信息保護法》,並於11月1日生效。法規對包含個人資訊處理規則、跨境傳輸、個人資訊的處理等進行監管。
路透社17日報道引述三位航運界人士透露,在中共當局頒布實施新的數據法之後,在航運追蹤系統中,不少中國水域內的船舶消失。儘管新法規並未有關於航運數據的具體指導方針,但其直接後果是一些中國國內供應商開始停止向外國公司提供相關信息。
這些數據提供了有關貨物的信息,外國公司可以通過這些數據來預測港口擁堵情況,並優化物流,從而對運輸路線做出關鍵決策。
報道引述市場情報和估價提供商VesselsValue預計,從10月28日到11月15日,在中國所有水域範圍內的地面航運數據減少了約九成。
同時,全球頂級的船舶跟蹤和海事情報提供商MarineTraffic也表示,近日,其獲得的地面AIS數據下降了45%。MarineTraffic的AIS網絡團隊負責人Anastassis Touros指出,我們無法知道船舶離開的時間和出發地點,也無法全面了解AIS提供的港口擁堵情況。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將對全球供應鏈透明度產生重大影響。
AIS全稱為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簡稱AIS系統),主要提供船舶的辨識和定位信息。
香港數據科學家黃浩華表示,理論上來說,AIS系統應該有兩個系統來追蹤數據。一個是靠地面的發射站,這些應該是建立在中國境內;另一個會通過人造衛星來發送和收集數據。可能是法律或者技術問題,導致中國境內無法提供數據。即使沒有境內的數據,人造衛星數據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補充信息。但問題在於,缺少了一個數據收集渠道或途徑,衛星在物理位置上距離地面又較遠,有機會出現信號不準確的情況,從而對數據分析、航運的優化和決策產生影響。
黃浩華從多方面列舉了影響。一方面影響在於,因為港口對船隻是有容量上限,尤其在疫情期間,及時了解船隻行駛的位置,某個海域或港口的船隻數量,港口擁堵和落貨情況,可以幫助船隻優化落貨地點。例如,在航行過程中,提前知道卸貨港口的飽和度,就可以提前嘗試去第二個地點卸貨,比如應該去浙江的港口落貨,還是去廣東、福建的港口落貨。
另一方面影響在於,了解船隻在某一水域的位置和航速,可以令供應商和客戶更有效安排卸貨、裝貨,避免延誤船期。比如一艘船進入中國海域,但尚未抵達港口,在這之間,也需要了解這艘船是一天還是一個星期會到港,及時掌握船期延誤情況。
黃浩華說,如果這些信息並不清晰,對運貨就會有很大影響。並且,這種影響不只針對外來的船隻和海外公司。不公開或隱藏數據,令到優化有延誤的話,對中國的港口、進口商和出口商同樣會造成損失。@
------------------
負片世界見真實色彩
一起走過20年 共度艱難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