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生首先都是從課本中獲取知識,能明白多少、運用多少,能化作個人的知識便有多少,我們都不會因為從相同的課本吸取相同的知識,變成一式一樣的人。因此,以筆者理解,知識本身沒有價值,我們得從課本裏的知識去創造獨特的個人價值。所以真真正正的思考,是在離開學校時才正式開始,因為畢業後踏入社會工作,才是開始自由選擇人生目的地的起點。

踏入社會後,知識會化為另一種形態呈現,繼續指引我們向着人生的目的地前進,但有時候,這個階段的知識也會給予我們一些陷阱,不像課本般忠實地如實呈現。我們要開始對知識作出不一樣的對待,要開始尋根、究柢、思考,甚至大膽假設,細心求證。正是因為古人對地球形狀是方塊的學說有所好奇,最終才讓後人知道地球原來是輕微地呈橢圓形的事實,所以我們要抱着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戒條,抱着懷疑的態度來閱讀課本啊!

每個人的一生必有一個最終目的地,但途中也有機會或其他因素使我們途經其他地方。這裏所指的地方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是旅遊地點,而是人生的目標,又或最終大家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由開始起程到終點都不會有人給予任何指引,就像一場大冒險的探索歷程,每一步都是個人的選擇。不管是對是錯,甚至有時候會因為一些錯誤而令自己身陷險境,或致提早結束,這都取決於我們如何運用知識。正因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都不一樣,大家會作出不同的選擇,大家的目的地也就不一樣。「選擇」這種能力,就建基於每個人自年幼到成長的整個求學階段,以及在踏足社會後,是否仍能保持終身學習,且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之中,大家能在知識中理解到甚麼,轉化成不一樣的個人見解又有多少。

知識這東西在千禧年之前,大多是藉由課本,由執教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給我們,所以課本內千篇一律的內容本是一體,但經過不同的老師傳授,當中會帶來不同的影響。這也許是因為不同的老師皆會從中賦予一些個人見解,並將之傳授給我們,可見知識在不斷變化,而且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知識也會跟着演變。無論知識如何改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教育,有教育活動的地方還是會需要課本。我要強調是課本,因為就算在當下電腦普及的年代,都不能沒有課本的。不過,世上有些事情不能用課本去傳承,例如民族精神、愛國精神,日本在此方面十分成功,這點在之後的章節再談。◇

(鍾燕齊著作《課本物語:穿梭百年時空的課堂》系列文章選登)

《課本物語:穿梭百年時空的課堂》作者鍾燕齊Willie。(陳仲明/大紀元)
《課本物語:穿梭百年時空的課堂》作者鍾燕齊Willie。(陳仲明/大紀元)

作者簡介:

積極籌劃設立全球第一家集兒童文學、玩具、漫畫、文具、教育史料於一身的永久香港兒童生活文化館。曾出版《物語:相片考──影樓篇(一)》、《文具物語:寫於時空書桌的歷史》等。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