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排名第一的科技智庫表示,中國是全球對數據跨境流動限制最多的國家,而政府正在利用這類限制進行信息控制和政治壓迫。
智庫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ITIF)周一(7月19日)公佈發出的一份報告說,中國有29項數據本地化政策,是對跨境數據流動限制最多的國家,其次是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和南非。
報告說,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有意將數據限制在境內。ITIF發現,目前有62個國家實施了144項數據本地化措施,幾乎是2017年的兩倍。2017年,只有35個國家實施67項數據本地化措施。
各國政府常以保護本國公民私隱安全為由實施這些措施,但限制數據往往伴隨著顯著的負面經濟影響。
在對經合組織(OECD)的市場管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後,ITIF發現,一個國家的數據限制程度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使其貿易總產出減少7%,生產力下降2.9%,並在五年內使依賴數據的行業的下游價格提高1.5%。
報告說,像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國家出於民族主義或專制主義實施數據限制。
「以中國和俄羅斯為首的數字專制政府認為,對數據中心的實際訪問是監視和政治控制的一個重要手段。」報告中寫道。「數據本地化通過將信息置於政府控制之下,使政府能夠識別和威脅個人,從而影響私隱、數據保護和言論自由,從而實現政治壓迫。」
中共當局也一直打著國家安全的幌子加強數據控制。早在2015年7月實施的《國安法》中就要求實現重要信息系統和數據的安全可控,而將於今年9月1日生效的首部《數據安全法》,就要求政府權力、要求公司與政府分享風險數據。此前,從蘋果到Tesla等美國公司已被要求在中國存儲其中國消費者的數據。
本月早些時候,中共當局出台政策,要求擁有100萬用戶數據以上的中國公司在海外上市前必須接受當局審查。
報告建議,美國與其民主國家盟友——加拿大、英國和日本等,簽訂「日內瓦數據公約」,作為數據共享的共同框架,並將中國、俄羅斯等限制數據流動的國家排除在外。
報告還建議,在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之間的電子商務談判中加入有關保護數據流動和禁止數據本地化的條款。
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全球技術政策專家特廖洛(Paul Triolo)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在中美加強政治經濟競爭的背景下,數據已經被視為一種新的戰略資源。#
-----------------------
【坦白如初 公義永存】
📍報紙銷售點: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