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南美洲國家厄瓜多爾的環境部在社交媒體Facebook發文,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 Archipelago)著名地標「達爾文拱門」(Darwin』s Arch)因為自然侵蝕而倒塌,只餘下兩根石柱。

加拉巴哥群島(西班牙語:Islas Galapagos,官方名稱科隆群島,為火山群島,面積7,976平方公里,離厄瓜多爾本土1,100公里。)

「達爾文拱門」高約43米、長約70米、闊約23米,是著名的潛水、攝影及旅遊地點。

「達爾文拱門」坍塌前狀態。(新唐人視頻截圖)
「達爾文拱門」坍塌前狀態。(新唐人視頻截圖)

赤道巨龜島上奇特物種

此事件引起各界關注。西班牙語中Galapagos語意為龜,在火山周圍生活著一種獨特的龜類,名叫:「加拉帕戈斯巨龜(Chelonoidis nigra)」,它是現有烏龜中最大的一類,有的重達約417多公斤(約900多磅)。過去在相當一段時間,有漁民把這些龜抓到船艙中,作為「漫長航行中」新鮮肉食的來源。

加拉帕戈斯巨龜(Chelonoidis nigra)。(維基公有領域)
加拉帕戈斯巨龜(Chelonoidis nigra)。(維基公有領域)

據BBC視頻報道,1835年,26歲的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跟隨一艘名為「小獵犬」號的英國海軍船來到了這裡。剛登陸時,他把這個炎熱、塵土飛揚的地方比作地獄,但很快他發現,這裡有世界上其它地方沒有的動植物,而且這裡的動物完全不懼怕人類,小鳥隨手就能抓住,海獅還會和你搶凳子。

這裡有世界上體型最小的企鵝:加拉帕戈斯企鵝,直立的高度僅為50釐米,它也是唯一一種能夠生活在赤道上的企鵝;這裡的白唇鯊魚也很溫順,你可以安心的和鯊魚一起暢游海底。

長相艷麗、神態呆萌的藍腳鰹鳥是加島的標誌性鳥類,它們有一對色彩鮮明、晃眼撩人的藍色大腳;這裡的海鬣蜥是吃素的,一天中的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趴在岩石上曬日光浴,牠們為了啃食海草,能待在水下長達15分鐘。

這裡有超過400種的魚類,其中50種以上更是當地的特有種魚類。因豐富且獨特的自然生態,在1978年第一個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的群島。

報道提到,達爾文在這裡待了5周,曾以這裡的烏龜肉作爲食物來源,「他採集大量動植物標本,作為他的研究素材,在20年後提出了自然選擇的假說,完成《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火與水鍛造了獨特的科隆島

加拉帕戈斯群島被稱為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故居,也被說成是「達爾文與上帝分手的地方」,然而這個島上的奇特物種,並不是原始進化來的,而是從外面傳來的。專家們認為,是赤道的熱火與海底的冷水,鍛造了其獨特物種。

簡·帕爾默(Jane Palmer)在BBC節目中匯集了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們對該島的認識。他們認為,大約1,400萬年前,幾座火山浮出了海平面,這些山峰就是早期加拉帕戈斯群島。現在群島由19個較大的火山島和120個較小的火山島組成。

一開始這裡就像不適宜生存的火山熔岩一樣,但是後來,「山」與大氣相互作用形成降雨。經過幾千年,雨水侵蝕玄武岩熔岩形成土壤。土壤的到來是生命開始的信號。

蕨類植物、苔蘚和地衣的孢子以及小昆蟲甚至小蝸牛可能是被風吹到島上,然後這些食物就把鳥吸引過來。海洋動物——包括海獅,海龜或企鵝的祖先——很可能是游到島上來,而許多爬行動物和小型哺乳動物——比如稻鼠——可能是附在大片植被上,從陸地漂浮到這裏來。

這裡不僅與世隔絶,關鍵是這些火山島嶼位於赤道上,並受到被稱為「赤道潛流」的快速洋流的衝擊。這種類似噴氣式的洋流位於海面以下100米深處,自西向東以每秒一米以上的速度流動,它將營養密集的從較冷的、較深的海洋向上推。

於是,這裡的島嶼,西部有寒冷的水,所以企鵝能在這裡生長,而東部則像是熱帶。

在島嶼首次浮出海面後,海平面不斷的下降,上升,再下降,在過去的300萬年裏,如此上下浮動了大約30次,這些獨特的環境,造就了該島獨特的生物群。

各種大小喙的「達爾文雀」

據「加拉巴哥群島 揭密真相」一文介紹,達爾文在這裡發現不同種間的鳥,後來被人命名為達爾文雀(Darwin's finches)。它們的喙尺寸跟形狀有許多不同,用來適應進食來源,他由此稱這是物競天擇為基礎的演化過程。 

達爾文稱這些鳥類已經演化出了18種不同物種,各自適應不同生態棲位。比如有的有強大的喙,能夠咬碎種子,有的就有細長的喙可以捉昆蟲,有的喙甚至尖銳到能夠吸血,每種都有獨特的喙以適應不同的食物。

於是達爾文用假說來解釋這些現象:「物競天擇是物種起源的原因,是物種的進化、而不是上帝的創造,才出現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世界。」

兩本《物種起源》共存代替競爭

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C. Darwin)在英國去世。他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的假說在此後的一百年中,由盛行而漸趨沒落。

百年後的1983年,美國加州大學的遺傳學家阿亞拉(F.J. Ayala)也出版了一本《物種起源》。這一本僅有14頁的小書,雖然也是以達爾文的原著當作開場白,但內容卻完全不同。

比如在「物種」這個概念的定義中,達爾文在他的原著中一再強調,他認為「物種」(species)只是一個便於使用的「人造詞語」,人們可以把一個「物種」叫做「變種」,也可以把一個「變種」叫做「物種」。

但是阿亞拉卻認為「物種」是一個生物天然群體的總稱,他引用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演化生物學家邁爾(E. Mayr)的話說:「物種是一群可以自然交配的生物,與其它物種有生殖上的隔離。」

他認為,「生殖隔離」就成為形成物種的必要條件。達爾文以狗的品種及鴿的品種為例,說明人擇的力量。實際上只是人為隔離的結果,並沒有天然演化或進化的效果。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建立在生物繁殖過多,生存競爭、優勝劣敗及適者生存的理論上,其學說的焦點就是「生存競爭」,然而在阿亞拉的《物種起源》中,卻沒有任何生存競爭的痕跡,因為新物種的產生必須發生變異與隔離,新變異能否生存只看它能不能適應周遭的環境,並不需要其它物種的消失或失敗為新物種生存的條件。

阿亞拉認為,當然環境中也有其它生物,並且會發生相互的影響,但那不都是競爭,而是共存。任何生物,不管它是新物種或舊物種,只要它能和周遭的其它生物構成共存的生態平衡,它就能生存下去。阿亞拉書中也曾採用「天擇」的詞語,但是新的標準是以「共存」為條件,與達爾文的「優勝劣敗」的觀念完全不同。

進化論滿足了野心家們的私慾

英國的統計遺傳學家豪丹(J. B. S. Haldane)公開指:「達爾文學說已經壽終正寢了」(Darwinism is dead)。

「任何虛偽的科學原理都會很快消失而遭人遺忘。但是為甚麼達爾文學說在經過實地觀察與實驗,證明它的錯誤之後,卻仍舊能夠長期坐享成功的聲譽?」台灣知名科學家許靖華發現,這背後有很多非科學的因素。

在大紀元卡爾·馬克斯成魔之路系列文章有過介紹,其曾在1861年寫道:「達爾文的著作是從自然科學的觀點上,支持了史學上的鬥爭理論。所以對我來說,這部書(《物種起源》)非常適合我的需要。」

不過,馬克斯的「夥伴」恩格斯(F. Engels)在1875年稱:「達爾文學說中的『生存競爭』只是把人類社會中的霍柏斯(Hobbes)『抗爭哲學』,攙和了馬爾沙士『人口論』轉用到生物界而已。」

也許真實原因,正如英國喜劇作家蕭伯納(G.B. Shaw)所說:「達爾文學說滿足了各行各業的自私意圖,取悅了每一個野心家。」

如今達爾文拱門坍塌了,其實,達爾文的進化論假說也早就坍塌了。@

-----------
4.16 搶修復印 重返報攤
銷售點: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譴責暴力 絕不退縮】
請支持大紀元: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