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今(16日)發表網誌,指本港醫療系統缺乏人手,導致公營專科服務輪候時間長,增加本港的醫生培訓有所侷限,故認為須透過新途徑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會儘快向市民交代詳情。
陳肇始在網誌中指,本港缺乏醫生人手的情況已經「刻不容緩」,公營醫療系統多年來缺乏人手。目前香港每千人只有2.0名醫生,遠低於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國(2.6名)、英國(3.0名)和澳洲(3.8名)。
她表示,因應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公營醫療系統承受更大壓力,醫生人手會長期維持短缺。據當局估計,到2030及2040年,分別會短缺1,610名和1,949名醫生。公營醫療醫生的短缺更為嚴重,在2020年醫管局和衛生署分別欠缺660名專科醫生和49名準專科醫生。預計在2030年及2040年的醫生短缺人數則分別為800名和51名,以及960名和51名。
陳肇始指,醫生短缺是導致公營專科服務輪候時間長的主要原因,部份需求極殷切的專科如內科、眼科和矯形及創傷外科的例行類別個案的輪候時間均超過100星期,「情況不可接受」。
目前衛生署提供的兒童體能及智力測驗服務有10個專科醫生空缺,空缺率達四成,2020年,只有約六成的新症可以在6個月內完成兒童體能智力評估,遠遠低於90%的目標。
陳肇始認為,單靠本港自行培訓醫生不足以解決問題,本港兩間醫學院的醫科生學額已由2008/09學年的每年250個增至目前的530個。政府正考慮在下一個教資會三年撥款期,進一步增加醫科生學額,但訓練醫生需時,擴張醫學院培訓容量有實際侷限。
她指,非本地培訓醫生大幅減少是造成醫生人手短缺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1991-2000年間,共有2,224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的45%。然而,2001-2010年間只有366人,佔本地新註冊醫生比率10.5%,2011-2020年間為396人,比率為11%。
陳肇始提議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行醫門檻,當局會在現有的《醫生註冊條例》(第161章)下加入一條新路徑,讓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只要符合特定條件,便無須通過執業資格試,亦能夠在香港取得正式註冊資格。她表示相關措施會儘快向市民交代詳情,並向立法提交條例草案審議。@
------------------------
4.16 搶修復印 重返報攤
銷售點: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譴責暴力 絕不退縮】
請支持大紀元: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