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電動車象徵的特斯拉,在中國正被捲入輿論風暴。而其背後的中美之爭讓國際社會驚覺,習近平不但依仗「世界工廠」強推戰狼外交,甚至佈局搶佔新能源、尤其是電動汽車和電池業的制高點,圖謀在國際上爭奪更多話語權。

美固態電池獲突破卻難逃中共陰影

去年10月,一款全固態鋰電池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電池初創公司「Solid Power」被正式生產和交付。這對於美國新能源業而言,是期待已久的曙光,因為固態電池可以存儲更多的能量,同時更安全地充電和使用。

據美媒《Wire China》今年4月報導,固態電池解決了鋰電池的一些根本缺陷,其技術並不複雜,難點在於大規模生產。而Solid Power公司的研發成功,使得這家成立8年、獲美國政府大力支持的公司立即成為行業領導者。

Solid Power的突破能否引領美國電池業捲土重來,尚不得而知,但它依然未能跳出中共的陰影。

據《Wire China》報導,Solid Power的成功離不開美國政府2016年的鋰硫化學專利授權、以及3,100萬美元的撥款和合同;同時該公司也從眾多投資者那裏籌集了約7,000萬美元的資金。其投資者不但包括福特、寶馬、現代汽車和三星電池,也包括被中國萬向集團(Wanxiang Group)收購的美國電池製造商A123公司。Solid Power不願透露萬向A123對其所擁有的權利。

A123曾經是美國最先進的鋰電池廠商,獲得奧巴馬政府的青睞和數億美元投資,但最終於2012年破產,並突破了奧巴馬政府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審查,以2.57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萬向集團。

《Wire China》引述專家話語說,美國政府投入巨資、卻一無所獲,只是給中共做了嫁衣。

萬向集團是一家中國民企,與中共關係密切,已故創始人魯冠球曾多次獲習近平讚賞,並隨同出訪美國。

萬向在美國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電池和汽車,不但買下A123和電動汽車製造商Fisker,隨後還透過A123先後於2017、2018年投資初創電池公司Solid Power和離子材料公司Ionic Materials,後兩者是美國固態電池領域的技術領先者。

據Ionic Materials官網2019年7月披露,萬向A123和Ionic Materials當月聯合宣佈,全固態電池研發取得里程碑式進展。

憑藉從美國獲取的先進技術,萬向集團悄悄「彎道超車」,成長為潛伏在新能源電池業中的一條巨鱷。

據陸媒報導,2017年萬向A123被選為上汽通用BEV2項目動力電池供應商,曾獲10億美元訂單,雖然上述消息傳出後被萬向官網刪除,但並未被否認。

另據《上海證券報》今年3月17日報導,汽車巨頭大眾集團(中國)CEO馮思翰確認,萬向A123成為大眾動力電池供應商,並將在未來2年內開始供貨。

2021年3月12日,中國南京欣旺達電動汽車電池工廠中,工人正在生產動力電池。(Getty Images)
2021年3月12日,中國南京欣旺達電動汽車電池工廠中,工人正在生產動力電池。(Getty Images)

電動汽車和電池產業中共已佔先

美國A123和中國萬向的變遷,成為過去10年美國、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縮影。

據《Wire China》報導,A123這樣的電池公司雖獲美國政府巨額投入、且技術先進,但敗在美國的基礎設施和製造能力不足;而美國CFIUS曾干預萬向收購A123,但在A123宣告破產後,最終放行了萬向的收購。

Solid Power公司CEO坎貝爾曾直言,在美國電池業,充滿活力的初創公司僅剩自己一家。

該報導也引述專家觀點說,儘管中美間局勢緊張,美國在電池供應鏈中已經很難擺脫中國。

與美國相比,中共的佈局顯得深遠得多。早在十二五規劃(2011—2015)時期,中共就將新能源汽車視為發展重點,不但出台《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並於2013年延續了前三年實施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當時每輛新能源汽車最高可享受中央和地方政府合計6.6萬元補貼。

201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只有1.76萬輛,但在中共的補貼等資金政策支持下,2015年銷量躥升至33萬輛,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據統計,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已達136.6萬輛。

在電動車產業的拉動下,中國的電池業也獲長足發展,已在全球佔據統治地位。瑞銀證券最新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在汽車動力電池領域,佔據全球約60%市場份額;在電池材料領域佔比達80%。

拜登政府追趕新能源恐不易

4月20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線參觀了美國電動客車製造商Proterra的電動汽車和電池生產工廠。據路透社報導,拜登參觀後表示,美國必須提高電動汽車產量,以趕超中國。

不過,美媒《Politico》當天刊文指出,拜登政府欲發展電動車,卻面臨電池不足的窘境。

據市場分析機構Canalys數據,2020年中國汽車廠商售出逾130萬輛乘用電動車,美國僅賣出32.8萬輛。

有數據顯示,美國目前只有3家主要的電池工廠,到2030年也只會增加到10個,而那時中國將有140家工廠。

《Politico》報導稱,製造電池所需的礦產,以及法律方面的種種限制,使得拜登發展電動汽車的產業計劃在實踐上陷入兩難。

實際上,障礙不僅僅是電池,充電樁不足也遏制了美國電動汽車業的發展。

拜登政府3月底提出的2.3萬億美元基建計劃,為美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留出了1,740億美元資金,其中包括投資150億建設50萬個公用充電樁。

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美國公用充電樁數量約為10萬台。中國行業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中國公用充電樁數量約為80.7萬台。

另外,拜登更早前指令聯邦政府針對藥品、半導體、稀土金屬和電動汽車電池等關鍵產品的供應鏈進行審查,希望減少美國對外國製造的依賴。不過,先前奧巴馬政府就已經執行過類似措施,最後無功而返。

中共挾持關鍵礦源 推動「電池中共化」

中共之所以能在新能源電池上取得領先地位,很大部份是建立在對關鍵礦產的掌控上。

生產電池需要鈷和鋰等關鍵元素,以及稀土金屬。而開採、提煉這些礦產會造成極大的污染和風險。

其中,鋰礦主要分佈在澳洲和南美國家,但控制權已落入中共手中。

根據美國能源部2020年12月報告數據,中國在全球鋰電池產能中獨佔80%,美國排名第二,僅佔8%。

鈷元素也是如此。例如美國礦產巨頭Freeport-McMoRan曾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擁有多個世界級銅鈷礦,但在2016年和2020年先後將旗下Tenke Fungurume銅鈷礦56%的權益、以及Kisanfu銅鈷礦95%的權益,作價26.5億美元和5.5億美元出售給中企「中國鉬業(又名洛陽鉬業)」。

洛陽鉬業憑此成為世界最大的鈷生產商之一。洛陽鉬業是中共國企改革的典型,名義上是民企,但受中共國資委控制。

根據中國高工產業研究院數據,中國電池企業佔全球市場份額第一;2020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前十名企業中,中企佔據6席,合計市場份額達41.1%。

中國電池巨頭與礦產巨頭的攜手,意味著中共在新能源電池全球供應鏈上的統治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

德國《資本雜誌》4月11日刊文,將稀土、鋰、鈷等礦產稱為新石油,將中共比作新沙特。該文指,雖然全球鈷產量的七成來自剛果,但鈷精鍊產能的2/3在中國。

該文稱,在中國、澳洲、智利、阿根廷等主要鋰生產國中,只有澳洲是美國友邦;歷史上曾上演「石油戰爭」,未來則可能會發生「礦物衝突」。

美國資深參議員盧比奧4月12日發文警告說,拜登的氣候政策是給中共送大禮。他指,拜登氣候計劃的核心是轉向「清潔能源」,而這意味著購買數以百萬計的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充電站等昂貴的綠色基礎設施,這些都是中共主導生產的行業。

《華爾街日報》3月28日報導引述諮詢公司伍德麥肯茲最新報告稱,中共通過贏得清潔能源競賽,不但可以擺脫對外國能源的依賴,更能主導世界「去碳化」所需的資源和技術。

新能源的競爭並非空穴來風

據英國《金融時報》2月15日報導,中共政權仍未放棄截斷稀土供應來打擊美國的計劃。今年1月,中共工信部就《稀土管理條例(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試探限制稀土出口。

在中美貿易戰時期,中共便開始研究制定可以反擊外國制裁的稀土戰略,官媒更直接倡議打「稀土牌」對美國施壓。

2010年中日發生東海糾紛,中共限制對日出口稀土,導致日美等國開始分散供應來源,試圖降低對中共的供應鏈依賴。

美國前副國安顧問博明4月15日在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表示,中共正在加強供應鏈上的優勢,將貿易「武器化」,利用經濟脅迫來達到更多政治目標。

博明解釋說,中共首先利用大規模的補貼、非關稅壁壘和盜竊知識產權來減少北京對高科技的進口,並使其它國家在高科技的供應上嚴重依賴中國。

時事評論員李林一分析說,美國的新能源和電池業如今面臨窘境,「在習近平和中共的佈局下,拜登政府與中共不在一個起跑線上。」

「更糟糕的是,習近平佈局新能源和關鍵礦產,所圖應該不僅是電動車和電池,很可能像推行口罩外交、疫苗外交那樣要挾世界,建立中共強權主導的國際秩序和規則。」◇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