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開放,人人都對香港這個中西薈萃的彈丸之地評價甚高,認為香港既吸納了西方文化之開明,亦保留了很多中國傳統。八、九十年代經濟起飛,大量流行文化的產業外銷到亞太區,影響甚是廣泛;香港人也樂於接受外來的文化,美食、時裝等,無不吸收為己用,盡顯香港靈活變通的特質,因此,美食天堂、購物天堂的美譽就這樣集中在這一顆小小的東方之珠身上。然而,這些華麗的面具底下,又是否真的如此呢?

以刺青為例,我們若看見一些「專業人士」如醫生、教師、律師等有這樣的儀表,大眾又是如何想的呢?社會大眾普遍上都將這歸作異類,又或者受了上一代的觀念影響,認為擁有刺青的、穿環的就一定不是甚麼善類,是典型以貌取人的例子。這大概並不是香港特有,而是在整個華人社會根深蒂固的傳統影響下而產生,是因為古代刺青是屬於罪犯的標記嗎?拜託,都甚麼年代了。記得有一次到台灣旅行住在背包客棧,因為天氣頗熱,身上的刺青不小心露了出來,就馬上遭到房友的側目,然後一臉嫌棄的走出了房間,找另一個朋友同睡,隱約聽見:「我才不要跟刺青男睡同一個房間。」而香港雖然表面開放,但實情並非如此,你有見過哪一個做教師的、做醫生的會露出刺青嗎?當這些人連下班後被人發現他吸煙喝酒,或說一兩句市井一點的言辭都會被上線上綱,甚麼有違專業,誤人子弟等罪名亂扣一通直至被社會鞭撻至體無完膚,我們就不要奢望大眾能接受這些人有刺青了。

再說教育,你常聽見那些高官總愛說要效法芬蘭的教育,又頻頻的派出考察團向別人取經,然後套用到香港的體系上,但香港教育體系落後真的是為那些教學法保守傳統欠創新而造成的嗎?若觀念不變,教育無論是如何改革都不會有所改善的,但上位的官長官員總愛為做而做。當年設立通識,培養所謂批判思考、通才,到今日自打嘴巴將通識教育的課程閹割;又如中文科當年為了避免學生死背內容而改制,變為全無美文範文,又增設卷三卷四,只講求能力技巧,讓學生連溫習都無從入手。早幾年卻又走回頭路在高中設立12篇範文,再到今日要取消卷三卷四。這樣的考試制度又是為了甚麼呢?一方面鼓勵甚麼求學不是求分數,但一方面卻只講求數據業績,普遍的風氣也是講求升大學,尋得高薪工作,社會每年攀比大學畢業生人均收入作為評價一個人成就的參考指標。因此那些薪金較高的工作如律師、計量金融、精算、醫生等就自然成為大家趨之若鶩的好工了,家長大都期望子女能以此為目標。因此,即使子女有其它才能、卻大都被父母、學校、社會一一扼殺,然後以一大堆的數字、甚麼考試成績、大學GPA、工作薪金,股票投資、車樓資產值等綁架了一個年輕人的餘生。而其它的需要學位的行業在金錢至上的觀念底下就甚少能得到應有的尊重,也就更枉論無須大學學位的工作了。

因此,你還敢說香港的觀念是開放的嗎?華麗的背後,從來都只是一個假象。也正如現今的制度一樣,不要試圖再欺哄別人相信香港的民主法治還是完整無缺了,因為內裏早就被那些奴性官員敗得一乾二淨了。◇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