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專家、美國學者易富賢,根據人口老齡化、中共計生委、國家統計局、地方教育局等部門謊報人口出生率等情況,得出中國經濟在2050年前根本不可能超過美國。

美國之音3月5日刊發專訪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員易富賢的文章,下面是專訪內容。

記者:您提出,美國誇大了中國的威脅,為甚麼呢?

易:我其實研究中美關係10多年了,這個關於中國「非威脅論」的觀點,在我的《大國空巢》2007年在香港出第一版時就存在了。那時,中國經濟長期以10%的速度增長,人們整體的思路是中國經濟很快將超過美國。2011年時,主流甚至認為,20年之後的2032年,中國經濟將是美國的兩倍。當時國內很興奮,認為中國正在崛起成為世界第一。

我以為,中國是日本式短跑,就像南韓和台灣一樣,而美國是長跑。短跑速度暫時超過長跑的不奇怪,但短跑要一直保持高速是不可能的。何況中國人口結構急劇老化,勞動力在2013、14年就開始減少,而美國勞動力到2050年都不會減少。

美國的精英學者很少從中國的人口數據來進行分析,更不掌握真實的數據,因為有大量灌水現象。我在研究的20多年中,發現曾經的國家計生委、國家統計局、地方教育部門、地方戶籍部門和醫院等,都誇大人口的數字。這樣一來,對未來勞動力、消費力、生產力、創新力等關鍵經濟成份的估算都誇大了,導致未來的經濟增長和國力也被誇大。

記者:您說,「中國經濟永遠不會超過美國」,您的底氣從哪裏來?

易:記得2016年我到中國參加博鰲論壇,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說,中國經濟永遠不可能超過美國,估計這話被解讀為我在唱衰中國(中共),於是我被封殺了。當時中國輿論場是一片「厲害了,我的國」的歡呼聲,而我的聲音對中國(中共)是很大的打擊。

說到底氣,我一直以為,社會經濟的主體是人口,有了人口才有生產、消費和創新等一系列經濟活動。中國崛起是靠人口。79年改革開放,80年的人口中位年齡只有22歲,美國當時是30歲,中國經濟只要稍微順應規律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就,事實也是如此。那時候是一個青年的中國對一個邁入中年的美國,兩國經濟差距不斷縮小是必然的。但是,中國的勞動力2014年左右開始下降,中位年齡2018年之前已經超過美國,現在是42歲,而美國是38歲。如果中國穩定住1.2的生育率(每位育齡婦女一生平均生育1.2個孩子),到2035年,中國的中位年齡為49歲,而美國是42歲;2050年中國將達到56歲以上,美國是44歲。這裏可以看到,美中兩國各自的可持續性究竟誰佔優勢。

我認為,大概在2030至35年,中國人口數據的各方面都將遜色於美國,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在2035年左右開始低於美國。

記者:前幾天,英國一個智囊「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BR)說,2028年中國經濟體量會超過美國,獲得媒體和一些專家的贊同;此外,還有預測說,中國人均GDP今後將達到美國的50%,甚至是70%。您怎麼看?

易:我認為不可能。要實現經濟總體量2028年超越美國,意味著未來幾年中國年經濟增長率要超過7%。事實上,中國最多在2021年由於疫情後復甦反彈,可能超過7%,其他沒有一年能夠超過這個數。

我在2000年代說過,2012年將是中國人口的拐點,也是經濟的拐點,就是經濟增長將開始減緩。當時沒有人相信。果然,2012年,中國經濟從2011年的9.6%開始回落,一直滑到2019年的6.1%。這方面,投資界只看一兩年的數據,我會看十多年的。

至於他們對人均GDP的預測,我也不贊同。中國目前人均GDP相當於美國的六分之一,沒有可能攀升到美國的一半甚至更高。日本1995年的人均GDP曾經是美國的1.5倍,現在2020年已經降到61%,今後很有可能低於美國的40%。南韓和台灣,以前與美國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但是2011年後,台灣人均GDP定格在美國的42%不動了;南韓2011年左右到美國的50%左右,也徘徊不前了。這些地方的人均收入水平可能會繼續降到低於美國的30%。歐盟2008年是美國的76%,現在是53%;德國是歐洲的翹楚,人均在2008年曾是美國的94%,但是,2020年降到71%;意大利2008年是美國的84%,2019年降到51%;還有葡萄牙、希臘都是同樣的問題。這僅僅是幾個例子。

記者:這些國家或實體都落入類似的模型中,就是從追趕美國到喪失馬力,再與美國拉開距離,為甚麼有這樣的雷同現象呢?中國是否也會跌入這個模型?

易:老齡化是最大問題。歐洲、日本等世界各國,都是因為這個問題與美國的差距才開始越來越大。這些國家曾經跨過了中等收入陷阱,但由於落入老齡化陷阱,又重新回到中等收入陷阱。我一直打比方說,沒有醫生診斷病人死於年老,而是說死於各種病症,像心臟,癌症,肥胖等等;德國、日本被看出一個有癌症一個得了中風,其實根本原因還是老齡化。

中國生育率1991年已經低於美國,2000年比日本、德國、希臘、葡萄牙、意大利還低,今後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比這些國家還嚴重。所以,人均GDP不可能達到美國的50%。

老齡化對中國是一頭灰犀牛;而新冠疫情對美國是黑天鵝,一年即逝。灰犀牛是漫長的,不可能逃過的。現在美國遭遇黑天鵝,很多親中派大呼中國制度優越,但其實只是中國暫時獲得短跑優勢。人口老化,消費力下降,經濟下降,創新力下降,勞動力減少,製造業衰落,這是中國的大方向。

記者:您說的中國錯誤的人口數據是怎麼一回事?

易:也就是灌水。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顯示,中國的生育率僅為1.2,出生人數為1408萬,已經到了需要鼓勵生育的時候。但是,計生委一個法規司長表示,這麼低是不可能的,於是加以虛報;計生委甚至公佈說,一旦放鬆計劃生育,這個數字會升到2.1,將導致人口無限膨脹。在後來2010年人口普查和2015年的小普查之後,計生委繼續拔高生育率。

2016年開放全面二胎化之前,計生委預測二胎化之後,每年可出生4,700萬嬰兒;2015年時稱,雖然達不到預測的這個數,但可以達到2,200萬,但是,實際上2016出生率遠低於預期,僅為1.24,意味著出生嬰兒為1,200萬。當時,由於2017年要開十九大,將決定國家計生委是否存在,計生委為了繼續存在下去,公佈出生率符合預期,說2018年將出生1,846萬。實際上,2018年,國家衛計委被撤銷改制,真實的出生率浮出水面,政府發現,這一年僅僅出生1,362萬嬰兒,大大少於此前預報的1,800多萬。

那時,國家統計局數據來自計生委,而中國人口協會會長是計生委主任,國家統計局負責人口普查的副局長一般是中國人口協會的副會長,都受國家計生委領導,大家都根據需要定數據。

此外,地方教育局也把數字「擴大化」,因為教育經費由中央和地方聯合出資,中部地區中央出60%,西部地區中央出80%,多報學生可以獲得更多中央經費。2000年出生的孩子2006年上小學了,這時候,原來統計的出生數字1,408萬,變成了1,729萬。到了2014年,這些孩子進入初三,經費已經發過,沒有必要隱瞞那麼多了,他們的人數回落到1,426萬。2015年15歲時,這個數字進一步縮水為1,350萬。

醫療系統也有水份。2008年之前農民生孩子自費,之後政府建立了部份保險制度,農民生子有保險和費用了,於是,醫院和管理機構虛構數據,冒領經費。衛健委也不知道到底出生多少人,他們管不了那麼多醫院的出生人數,出生證根本無法控制。

2010年戶籍改革,人們上戶口沒甚麼限制了,很多人買賣出生證,辦雙戶口甚至多戶口,人口數被虛構。公安局戶籍數據造假比統計局還厲害,這是因為與戶口相聯繫的利益大概有二十多種,包括購房優惠在內。鄭州有個小小的派出所,一年之內虛報了一千多個戶口。比方說,張三在鄭州有個戶口,再用李四的名字到廣州買個戶口,張三、李四都交社保,以後可以領到兩份社保,根本查不出。

2000到2019年,國家統計局認為中國增加了1.3億人,公安戶籍則顯示增加了1.7億。我推算,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1,000萬左右,已經開始負增長了,但國家統計局說是1,523萬,增長了530萬,戶籍則顯示增長了924萬人。

記者:您的意思是,人口因素決定中國昨天的崛起,今天的轉折和明天的走勢,那麼在這場博弈中,您對美國的人口狀況有怎樣的觀察呢?

易:美國生育率一百多年來一直高於英法等歐洲主要大國,幾十年來在發達國家裏也是最高的。二戰之後,歐洲和美國都出現了嬰兒潮,但美國的高峰更高,這對美國後來幾十年的發展極為關鍵。

美國60年代開始生育率一度下降,直到1976年僅剩1.74,比歐洲還低。如果按照那個趨勢,美國現在已經衰退了。不過,此後美國開始鼓勵生育,尤其列根上台後出台一系列政策,使得生育率回升到1989的2.0, 到2007年一直保持在2.1左右。相比之下,歐盟從76年的2.06滑落到1989年的1.65,再到2007的1.51。2005年,亞洲的日本也下降到1.26。在美歐日這個板塊中,美國是最高的。

不過,美國佔優勢的人口,最近十來年在下滑,現在已經降到了1.65。估計,美國今後一段時間會維持在1.5,因此也會衰落,這是美國需要警惕和防範的。

你提到人工智能、機械人在創造財富方面的作用,我認為,機械人的確可以從事生產,但是他們不消費呀;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減少消費就會減少需求、減少進一步創新的可能。而且,人工智能僅僅是實現從1到N的創新,只有人力資本才能進行從0到1的創新。

說到中美兩國,我認為,中美之間存在諸多問題,但惡化的導火線-貿易逆差就是來源於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獨生子女的上一代勞動力充足,大量生產,而獨生子女一代消費買單量萎縮,產品過剩需大量出口,致使美國進多出少,還賠掉了自己的製造業。

記者:如果回望過去,您如何評價曾經做出過的種種預測?

易:美國方面,我曾經預測德州會崛起,中西部五大湖地區會衰落,現在正在成為現實。

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的報告每期都引用我的文章;美國國會「中國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也引用我的文章。不過,不知道他們是否重視(笑)。

中國方面,我2000年後寫過一篇文章,指出中國東北會衰退;2005年前後發表很多文章,認定中國經濟中心會從東、北往西、南轉移,應該是七世紀唐朝以來的最大轉移。我這麼預測的主要根據是人口。中國生育率是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東北最低,西南最高,意味著東北衰退,西南崛起。現在看來果然如此,該崛起的、該衰落的都出現了。

中國東北1980年GDP佔全國13.7%,2020為5%。中國經濟中心在2006年左右開始往西往南轉移。#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