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住別墅、戶戶開豪車、人均存款上百萬、教育醫療不要錢,這說的就是中共號稱「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在90年代,江蘇華西村就成了中共宣傳的中國首富村,被當作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那華西村表現的有多財大氣粗呢?在村裏的五星級酒店裏,有一隻鎮樓的大金牛,而這隻金牛是用1噸的黃金打造的。1999年8月,華西村A股股票在深交所上市,成為了「中國農村第一股」。

然而,現在的華西村卻成了一個笑話,或者說是一個被揭穿的謊話。幾天前,江蘇江陰的華西村,傳出因虧欠400億巨債而瀕臨破產,當地大批村民排長隊冒雨取錢,而華西集團的入股分紅也從30%變成了0.5%。

那我們接下來的內容,就一起來看看一度風光無限的華西村,如今為甚麼淪落到了瀕臨破產的境地呢?而這個「社會主義新農村」衰落,是必然的嗎?

華西村的致富之路 離不開村官吳仁寶

華西村位於江蘇江陰市,之所以能成為「天下第一村」,離不開管理村莊40多年的村書記吳仁寶。這個頗有點傳奇色彩的吳仁寶,眼界開闊,思想靈活,在2005年時,還成為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還是文革剛開始的前幾年,1969年的時候,吳仁寶就領著村裏人在蘆葦蕩裏悄悄辦起了五金加工廠,這在當時可是有著巨大的風險的,因為是「走資本主義道路」,以後呢,吳仁寶又陸續辦起了農具廠、編織廠等7、8個小廠。到了1976年時,華西村的工業副業產值已經達到了28.2萬元,這個數字放到現在,應該相當於幾千萬。

到了1978年底,中共要改革開放了,大批村莊開始「分田到戶」,但吳仁寶認為,土地有限,分到每個人手裏的都很少,就辦不了甚麼大事了,工業才能致富,讓華西村保持了集體經濟方式。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吳仁寶分析市場很快會掀起一輪發展大潮,原材料價格必漲,於是,華西村購買上萬噸鋼坯、上千噸鋁錠,把倉庫全堆滿。很快,原材料大漲數倍,讓華西村賺了一個億。

1985年時,吳仁寶鼓勵村民每人拿出2,000元入股,由村委會統籌安排到各個企業,企業賺錢,村民分紅。1994年,擁有45家企業的華西村組建了華西集團。1999年,中國農村第一股——「華西村」A股股票在深圳上市。

截至2016年一季度,華西集團控制的旗下公司達到208家,遍佈鋼鐵、紡織、化纖、有色金屬、建材、旅遊、商貿、航運等。不過,在當時,泡沫化也已經顯現,華西股份的總資產接近550億元,而總負債也接近390億元,資產負債率接近70%。

集體經濟的分配模式

吳仁寶在華西村當了40多年的村書記,之所以能屹立不倒,被一些人認為是因為他能「兩頭保持一致」,對下面的人,吳仁寶不斷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且總是比村外面的世界超前,而對上面,他也有著高度的政治敏感,總能最先感受到政治風向。

80年代開始,吳仁寶就創立了一種「二八開」和「一三三三」的華西村分配方式。所謂「二八開」,是指企業完成集團公司年初制定的目標後超額盈利的部份,20%留在企業投入再生產,80%用作獎金分配;獎金分配遵循「一三三三」原則,10%獎給廠長,30%獎給廠經營班子,30%獎給職工,結餘的30%留在企業作為公共積累。

此外,華西村民的收入由「工資+獎金+福利」構成,獎金實際上並不發給職工,而作為股金投入企業,第二年開始按股分紅。時間越久,股金分紅越多。

華西村通過這套「少分配、多積累,少拿現金、多入股」的特殊分配製度,把分配到個人手上的大量經濟剩餘又重新投入了生產。

也因此,華西村的村民們,富在表面上,看賬面人人有錢,但是村民們每年的分紅,只有大約5%是以現金的形式發放,而其餘都是以各種福利、或入股的形式放在集體中。

大陸媒體曾在2018年報道說,華西集體所有佔股比例大約四分之三,村民個人佔股比例大約是四分之一。

華西人的生活幸福嗎?

在中共的宣傳中,富起來的華西村成了新農村的典型,這也讓很多人羨慕起華西村的幸福生活,但是,媒體上報出來的消息卻顯示,華西村的村民是沒有自由的。

比如,房子統一分配,小車統一分配,但是,產權是屬於村裏的,錢從個人留在集體的賬上扣。

如果村民要使用自己股金中的錢,必須向村委會提出申請,經村委會討論通過後才能支取。村民除了有限的零花錢,其它開銷都要村裏批准才能撥款。甚至村民的零花錢,也是發華西村的代金券,只能在華西村辦的商店裏用。

此外,華西村民只能在華西村工作,每天除了上班,還得天天晚上開會洗腦。如果誰想做點小生意,哪怕開個小賣部也是不允許的,你要這樣做,那就把你一腳踢出華西村。

村民和企業裏的工人幾乎沒有節假日,六日也要上班,假期只有新年兩天,村民外出要向工廠請假。村民被集中管理,嚴禁與外來人接觸,連出入村子都要請示。

華西村的村民子女上學確實是不花錢,從小學到大學,甚至是出國留學,但是,必須回到華西村工作。如果不回華西,那麼,你的全家在華西就沒有好日子過了,沒有好的工程分配給你,村裏的所有優惠都沒有你的份,年終分配自然也少得可憐。

這麼一講,可能有人會說,這也太不自由了,那就離開吧。但是,你想離開華西村也不是容易的,首先必須給你算一筆賬,這一算下來沒有哪一家人不欠個村裏幾十萬的,這樣你還走得了嗎?

華西村的三重世界

從2001年開始,華西村搞了「一分五統」的新舉措,逐步納入了周邊的20個自然村,組成了一面積35平方公里、人口超3.5萬人的大華西村。華西村也由此構建了一個「三重世界」。

「一分」,是指村企分開;「五統」,是指經濟統一管理、勞動力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幹部統一使用。

這時的「大華西」有了13個村子,這些村子分別被劃分為「錢莊」、「糧倉」和「天堂」。其中,劃分為「錢莊」的村子擔負全村經濟重任;「糧倉」是發展旅遊業和滿足糧食自給自足;「天堂」就是為老百姓建房子,然而,「天堂」不屬於所有人。

在華西村的「天堂」,本地村民住在西式獨棟別墅,而別墅區後的居民樓區則是外來務工人員租住的。這就是華西村的三重世界,中心村、周邊村和外來工。

「天堂」的別墅一幢幢的整齊劃一,有去參觀過的朋友說,那些住宅看著真嚇人,遠看就跟骨灰堂裏擺的整整齊齊的骨灰一樣瘮人,遠處的塔,也跟陵園裏的鎮邪寶塔一樣陰氣森森。

併入華西村的周邊村民得到了少量的租金和福利,但是其土地上的大筆收益,全都成了華西村的集體財產。因此,這個併村計劃也一直存在爭議,有些人就認為,這是對其它村子的非法侵佔。

這時的華西村,已儼然成了獨立王國,這個富給人看的首富村,因為營造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所謂「共同富裕」,既符合中共宣稱的社會主義理論,又符合當時的中共「和諧社會」理論,因此被中共塑造成了新農村楷模。

政府扶持的典型

很多人不知道,華西村在北京有一間南苑賓館,這間賓館其實質是華西村接觸中央高層領導,進行拉關係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據點。在這裏,吳仁寶靠著一個個拉來的高層關係,不斷地搞到了許許多多國家分配的資源,像是鋼材等,然後再通過倒賣資源大賺了很多錢。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吳仁寶第二天就向無錫市委申請了1,000萬元貸款。這1,000萬元的貸款,那個年代的普通企業是難以想像的。在這一年上馬的、貸款6,000多萬元的線材廠,從國有企業上海鋼鐵二廠得到了一批廉價的設備和原料,這是華西集體工業大發展的標誌。

華西村的寶昌化纖廠也以一個村的名義,突破煙草專賣的政策壁壘,申請到華西煙的品牌。

在吳仁寶的靈活大腦和新農村的盛名之下,喜好「政績工程」的中共地方官僚對華西村是偏愛有加,這也讓華西村輕鬆享有了很多經濟特權,而這也成了華西村無法複製的造富模式,但是這種「政治資源的轉換」,卻缺少市場競爭力,隨著政治資源的耗散、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華西村的企業只能走向日益衰敗。

華西村是吳家天下?

在2013年3月,吳仁寶因肺癌死亡,但他卻留下了一個以家族統治的「天下第一村」。而這個村子,也被認為是中共國的縮影。

報道出的資料顯示,吳仁寶4個兒子可以支配的資金佔到了華西村總量的90.7%,而村民們的收入也有很明顯的差距,村領導、幹部、和村民家庭之間的收入差距能從幾萬到幾十萬,甚至更多。

在華西村黨委的50多人中,以吳家為核心的圈子達到36人。吳仁寶的4個兒子、1個女兒,及其多名家族成員都曾經擔任、或者是現任的華西村中共黨委幹部,他的4個兒子同時兼任華西村房地產、旅遊、餐飲等多家公司的負責人。難怪一直有人質疑,吳仁寶在搞「家天下」。

早在2007年,就有大陸撰稿人寫過一篇文章《天下第一村的秘密》,揭示這個標榜以「毛澤東思想」為意識形態指導、打著 「公有制」的旗號建立起來的「華西模式」,其實只是個人極權、家族控制和世襲制結合起來製造的一個「騙局」。

其實,除了華西村這個第一村之外,還有文革時代的小靳莊、大寨,改革開放初期的大邱莊都曾經是中國的「第一村」,這些所謂的「第一村」們都曾經被中共樹立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樣板村,但是,短暫的熱鬧後,最終也都成了一場不得不散場的戲。@

策劃:許巧茹、宇文銘
主播:蔚然
撰文:李松筠、財商經濟研究所
剪輯:大中
監製:Ingrid
粵語配音:Ada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