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送窮

年年晦日送窮神,柳車草船載出門。瀝酒再拜早離去;老窮方走新窮臨。

送窮之俗,自漢已有之。西漢揚雄有《逐貧賦》。據《金谷園記》雲:「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着之。宮中號曰窮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棄破衣,是日祀於巷,曰送窮鬼。」傳說窮神穿破衣,吃稀飯;在正月最後一天死去。人們在這天熬粥、扔破衣、結柳為車、縛草為船,在巷口焚之。

晉—重陽飲菊花酒

九月採菊釀酒香,來年開壇又重陽。暢飲何必陶隱士,難得佳節入醉鄉。

農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所以又稱「重陽」。漢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的風俗。飲菊花酒的時代,一般認為是從晉代陶淵明賞菊飲酒而來的。

漢—六博

六白六黑十二棋,雙方相爭博一局。只緣獲籌心歡悅,廢寢忘食仍嗜迷。

六博在漢代流行。出土漢俑即有二人對坐六博者。鮑宏《博經》:「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擲頭,謂之瓊。」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間橫一空間為水,放魚兩枚。博時先擲采,後行棋。棋到水處則食魚,食一魚得二籌。更多具體玩法,已失傳。

先秦—周 (鄭國) 踏青

溱洧河畔鐘鼓交,踏青遊人樂陶陶。紅男綠女佩香草,兩情相悅贈芍藥。

《詩經鄭風》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說:一對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邊上去看集會,他們相互逗笑,並贈送芍藥。

高亨《詩經今注》說:「鄭國風俗,每逢春季的一個節日(舊說是夏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這首詩正是敘寫這個集會。」實際上,鄭國的上巳節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情人節。後來才移到七月七日。

漢—弄劍與踏杯舞

壯夫弄劍不弄丸,上下青光懾人寒。長袖應隨笙鼓樂,跳踏圓杯舞君前。

四川出土漢畫像磚中百戲部份有「跳丸」或稱「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雙手上舉,空中有五個圓球,加其手中一球當為六球。漢代壁畫百戲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着衣,似為婦女。沂南漢墓石刻百戲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為四把短劍。我國的雜技在兩千多年前便有了相當高超的水平。

晉—流觴賦詩

修禊文會聚溪頭,羽觴載酒麴水流。酣飲賦詩聯佳句,留得美名在士儔。

《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證明周代已有到水邊洗滌污濁、消災去病之俗。所謂修禊,即指臨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晉代,變為臨水流杯的文人聚會。《荊楚歲時記》:「東晉時,王羲之曾於上巳在會稽山陰蘭亭舉行修禊之會,並作有《蘭亭敘》。」

唐—飾梅花妝

傳說宋武帝時,壽陽公主在人日臥含章殿,簷下梅花飄落在公主額上,形成一種裝飾;宮女效之,以紅點額為「梅花妝」。此俗傳至唐宋,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脣有「萬金紅、大紅、內家圓」等名目。其實,婦女在臉上點畫裝飾,早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興起了;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圓點的圖案可證。到唐代發展為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為一種化妝時尚。

放燈

火樹銀花不夜天,遊人元宵多留連。燈山星橋笙歌滿,金吾放禁任狂歡。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早在漢代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為盛大。蘇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濃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成為元宵詩經典之作。

~轉載自【希望之聲】◇

(fotolia)
(fotolia)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