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蹺

豐年高蹺扮秧歌,水滸英雄摹演多。文武兩班分醜俊,揮扇敲鼓打手鑼。

清代高蹺,俗稱秧歌。較早組成的內容,係表現《水滸》男女英雄人物;分醜、俊兩班;以執器來分,則左棒武松,右棒張清,漁翁阮小二,樵夫石秀;醜鼓時遷,俊鼓楊雄;醜鑼顧大嫂,俊鑼孫二孃;醜扇王英,俊扇扈三娘。其後加入青蛇、白蛇、許仙、醜婆、傻兒等,乃進入二十世紀之事,早已失卻歌頌梁山英雄之傳統矣。

明—放紙鳶

巧糊彩畫飛蹁躚,乘風起舞綠楊天。影馳碧空飄雙帶,又送紅燈到上邊。

《朝野僉載》:「魯般者,嘗作木鳶乘之而飛。」元代詩人謝宗可《紙鳶》:「畫裏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躚。影馳空碧搖雙帶,聲遏行雲鼓一弦。避雨飛來芳草地,乘風遊遍綠楊天。黃昏人倚樓頭望,添個紅燈到上邊。」清代詩人描寫放風箏:「槐榆舒綠柳含青,陣陣東風拂面生。最是兒童行樂事,置身檐瓦放風箏。」

明—婦女踢球

陽春三月小桃開,笑語飛過百花台。五彩毛團翻上下,原是雙嬌踢球來。

漢代即有女子踢球運動,南陽漢代畫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文獻通考》:「宋,女弟子隊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繫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明王譽昌《崇禎宮詞》:「錦罽平鋪界紫庭,裙衫風度壓婷婷。天邊自結齊雲社,一簇彩雲飛便停。」

明—磨鏡

雲想衣裳花想容,寶鏡綽約映春風。難見廬山真面目,撥霧還賴老磨工。

古代用銅鏡照面,用久則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為使鏡面光潔,也要磨之,如唐王建《鏡聽詞》即有:「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行憑鏡聽。……可中三日得相見,重繡錦囊磨鏡面。」《夢粱錄》即載有:「修磨刀剪、磨鏡,時時有盤街者,便可喚之。」與現今磨刀工相似。

明—貼門神

當年惡夢驚唐王,秦瓊敬德守門旁。傳到草民小茅舍,也請將軍佑吉祥。

東漢應劭《風俗通》中引《黃帝書》云:「上古有神荼鬱壘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一桃樹,樹蔭如蓋。每天他們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有惡鬼為害人間,便縛之喂虎。」故家家戶戶於春節戶懸「桃符」。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西遊記》中便有唐王作惡夢,要秦瓊、尉遲恭守宮門的故事。

明—放湖燈

輕舟盪漾玉波澄,中元盂蘭放湖燈,梵唄伴得笙管韻,古寺東山月又升。

中元節有放湖燈之習俗。此俗在宋已有之,但當時是「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揚州畫舫錄》:「放荷花燈,中夜開船,張燈如元夕,謂之盂蘭盆會。蓋江南中元節,每多婦女買舟作盂蘭放焰口,燃燈水面,以賭勝負。」

明—飲菖蒲酒

採得菖蒲屆端陽,釀成美酒送異香。角黍蔗漿祝爾壽,何妨縱飲入醉鄉!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唐殷堯藩詩云:「少年佳話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可證唐代已飲菖蒲酒。菖蒲又稱「劍水草」,生於水濱。製成菖蒲酒,具有性溫味辛特點。

明—鬥百草

百花爭豔滿庭芳,鶯歌燕舞女兒鄉。不喜飲酒猜拳樂,閒將鬥草過時光。

明翟佑《四時宜忌》:「《荊楚記》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時有鬥百草之戲,亦祖此耳。」高啓《鬥草》詩:「摘拾遍叢叢,鋪茵曲檻東。衆家誰得?勝獨有並紅。」

明—走百病上城頭

姐妹元宵結伴遊,金吾不禁登城頭。走出深閨祛百病,勝到岳陽萬丈樓。

六對山人《錦城竹枝詞》:「為遊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描寫當時成都婦女在元宵夜遍遊城牆為樂事。

明—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頭,煙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錄》載:「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屬迎春婁門外柳仙堂,鳴騶清路,盛設羽儀,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觀者如市。」明周希曜《寶安春色篇》:「掀天爆聲徹夜鬧,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擁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盤桓。」袁宏道有《迎春歌》,證明迎春儀式已經演化為一種盛大的歌舞活動。

明—春捲

春捲是漢族民間節日傳統食品。流行於中國各地,江南等地尤盛。

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唐宋以後,立春之日有食春餅與生菜之俗。餅與生菜以盤裝之,即稱為春盤。源於漢代,與六朝元旦之五辛盤也有一定聯繫。故春盤或亦稱辛盤。明、清之時,於春餅、生菜外,兼食水紅蘿蔔,謂能去春睏,因而整個嘗新活動稱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

明—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清波雜誌》載:「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說是其遺風。

元—驛站送信

天涯海角難相逢,尺素傳達賴遠征。驛站健卒鞭快馬,山高水長亦貫通。

秦漢已有驛傳制度。但至宋代才廢除唐代以民為驛夫的制度,而代之以軍卒傳遞。並實行急遞鋪。二十里有歇馬亭,六十里有館。《夢溪筆談》:「驛傳舊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則用之。」

元—盂蘭盆道場

道場超度安亡魂,原有盂蘭古意存。慶贊中元貼門首,酒海肉山饗活人。

七月十五日,道家稱為「中元節」;佛家為「盂蘭盆節」。《夢粱錄》:「七月十五日,一應大小僧尼寺院設齋解制,謂之法歲周圓之日。其日,……宗親貴家有力者,於家設醮飯僧薦悼,或拔孤魂。」

唐—騎馬打球

大唐靡中國。民間亦好擊鞠樂,無奈馬少騎驢多。在唐初傳入長安後,即為皇帝和貴族們所喜好。盛行情況可見《封氏聞見記》。尤其到唐玄宗時,打馬球風氣大盛。故又稱「朱球、畫球、綵球、七寶球」等。球杖長數尺,擊球一端呈彎月形。球場寬闊平坦,兩端各有球門,兩隊球手騎馬入場,打入球門為勝得一籌,將籌插在球門上。

宋—宮中賜銀幡

新春拜過至初三,大內銀幡賜百官。朝回兩袖天香滿,帽飾招得笑語喧。

《東京夢華錄》:「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蘇轍《除夜元日省宿致齋》詩云:「今歲初辛日正三,明朝風氣漸東南。還家強作銀幡會,雪底蒿芹欲滿籃。」南宋仍沿北宋風習。《夢粱錄》:「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於襆頭上,入朝稱賀。」

唐—新婦不跪

並蒂蓮花兩相偎,紅氈展地迎親回。新婦不拜新郎拜,感謝天公為良媒。

唐代結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風俗。最明顯的形象證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記為四七三窟者) 晚唐的《婚禮圖》,「禮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儀。據《寄園寄所寄》引《渤海國記》云:「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為例。」

唐—拜新月

妝樓鸞鏡拜月明,再乞嫦娥駐美容。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嘆無情。

唐代婦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駐。常浩《贈盧夫人》:「佳人惜顏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畫堂,下階拜新月。」中唐大曆才子吉中孚之夫人張氏有《拜新月》之詩:「拜新月,拜月汝樓上;鸞鏡始安台,蛾眉已相向。東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聲斷絕。」

(未完,下周續)

~轉載自【希望之聲】◇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