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人是否相信,「三尺頭上有神靈」這句話是不虛的,人的善念惡念、人的善行惡行,都逃不過上天之眼。積德行善者,自是福報相隨,或早或晚,或惠及自身,或報與子孫後代。中國古籍中記載的相關故事並不少。
祖母積陰德 孫兒前程似錦
史步雲,字郯師,山陰史漁村人。他的祖母周太夫人年紀輕輕就守了寡,她一直樂於做善事。一次,族人因為墳地相爭,差點釀出了人命。周太夫人聽說後,就將自己的衣物、首飾典當,出資為爭執雙方和解,此事才了結。
乾隆丙午年(1786年),史步雲登北闈鄉榜,第二年又進入會試榜。在考前的那個晚上,他夢見有神對他說:「你的祖母曾救過他人性命,積了不少陰德,因此你的名字將列在中榜名單的榜首,以示果報。如果你再能謹慎承家,則前程不可限量矣。」會試揭曉後,他果然高中,其後參加殿試,臚唱時為第一名。此後,如夢中神所言,史步雲仕途順遂,一路高昇。史步雲生性極恬淡,雖然官運亨通,但其言談始終如一介書生。
曹孝廉自誣盜銀活人命 子孫多顯達
清朝時蘇州有個名叫曹錦濤的孝廉,精於醫術,治療任何險症無不妙手回春。
一天,他正要出門,忽然有一衣著貧寒的婦人跪在門外,說其婆婆生病,想請曹孝廉為其治病,但因為家道貧寒,無法支付足夠診金。不過,聽說曹公慈悲為懷,故來懇請。
曹孝廉聽罷,二話不說,跟隨貧婦去其家,為其婆婆診治。曹孝廉看診後離去,貧婦發現婆婆枕頭下的五兩銀子不知去向。對於他們這樣的人家,丟失五兩銀子可是了不得的事情。貧婦懷疑是曹孝廉偷走的,就心懷忐忑地上門詢問。曹孝廉馬上給了她五兩銀子。
等到貧婦回家,她的婆婆卻將藏起來的銀子拿了出來。貧婦深感羞愧,馬上回轉將銀子還給了曹孝廉,並誠懇謝罪。不過,她不解地問道:「曹公何以自誣盜銀?」
曹孝廉道:「我之所以如此,是希望你的婆婆的病快點好。如果我不認下,你的婆婆因為擔心,病情就會加重,甚至難以治好。我只期望你的婆婆病好,並不怕人說我偷盜銀子。」其居心之忠厚,可謂至極無加矣。
宅心仁厚如此,必惠及子孫。曹孝廉的三個兒子,長子為御醫,活了八十多歲,在其手中,曹家興旺起來。次子為翰林,官至藩台。三子也是翰林,博通經史,專志著述。他的子孫很多,不少也是名聲顯達。
孫爾準仁慈為懷得福報 兒子受封賜
清朝中期大臣孫爾準,字平叔。他是嘉慶年間進士,道光五年至十二年任閩浙總督,後被加封為太子少保。他為官清正,政從寬大,注意民生疾苦,在福建任職前後長達十年之久,興利除弊,浚木蘭陂,溉田數萬頃,平台灣張丙之亂,善政數不勝數,因此深受閩人愛戴。在其去世後,皇帝親批其入祀福建名宦及鄉賢祠。
民間相傳,孫爾準沒有做官前就有仁心。他的鄰居中有一個寡婦,因為不小心晚上沒有熄火,致使房屋著火,並蔓延至周邊十餘家,寡婦則被燒死。
等到火被撲滅,寡婦被焚燒的屍體暴露在灰燼中,沒有人理會。周圍被燒的十餘家開始重建房屋,並將殘磚破瓦都堆砌在寡婦的遺骸之上。孫爾準看到後,內心感傷,就自己出了一筆錢,讓人移去磚瓦,起出寡婦遺骸,並用棺木收斂安葬。
一年,鄉邑中因為糧食失收,糧價飛漲,餓莩遍野。官府為了平抑糧價,除了從官倉放糧外,還要求家中藏糧的富戶也出一部份糧食,但很多富戶不情不願,互相推諉。
彼時孫爾準已經家道中落,但他還是賣了一對古董瓶子,用賣得的數百緡錢購買糧食,並在自家前後門以平價出售。孫爾準之舉讓那些殷實之家深感慚愧,這些人也開始競相設廠開糶,使無數人得以存活。
在這件事發生的第二年,孫爾準中了進士,初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後授編修。此後步步高陞。六十三歲卒於任上,身後諡文靖。他的大兒子孫慧惇被賜進士,小兒子孫慧翼被賜員外郎。
汪良彬有好生之德 兒子入朝為官
清朝有位叫汪良彬的先生,生活節儉,尤其喜好放生,每逢春社和自己的生日,定要買來生螺放入江中,見到別人捕到的鳥雀,也都買來放生。他還告誡弟子不要花錢為他祝壽,莫不如將錢用於救護生靈。弟子們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晚年,鄰居家有頭牛將要賣給屠戶宰殺,但那牛忽然奔入汪家大門,跪在階下。汪良彬當即將牛買下。看來,通靈性的牛也知道誰可以救命。
因為汪良彬有好生之德,他的兒子後來入朝為官,並成為朝廷棟樑。
父賣地救人 兒子貴為尚書
清朝中期的官員戴敦元,是浙江開化人。他的父親年過五十歲都沒有兒子,家中僅有三頃田地。
有一年,衢州河暴漲,淹死人無數,很多人流離失所。戴敦元的父親就把地契抵押給富戶,用賣地得的錢救活了許多人。等到水災過去,戴家所剩田地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
上天看到了戴父的仁心。第二年,戴父老年得子,即為戴敦元。戴敦元幼時就有異稟,五齡能寫大字,書籍甫過目即成誦。去外祖父家,一個月就讀完其家中所有書籍,十歲時人稱之為「神童」。學政彭元瑞曾當面考較,他對答如流。彭元瑞感歎道:「子異日必為國器!」
十五歲那年,戴敦元中鄉試。乾隆五十五年,又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禮部主事等。嘉慶二十四年,出任廣東高廉道。道光元年,擢江西按察使。其後由刑部主事累遷刑部尚書,專治刑獄。其為官清廉,所治獄案均合乎情理法令。他查看案卷如讀書,過目不忘。如果有官員誤引律條或枉法徇私,即予糾正,老吏驚服不敢欺騙。對於皇帝的詢問,戴敦元常援引律例,百無一誤,上下敬服。
戴敦元任官四十年,有諾必踐,生活簡樸,不善於經營,離世時僅遺幾架書籍、幾幅畫、幾間舊房、數畝薄田而已。侍郎程春海挽戴簡恪公(敦元)云:「貴為尚書,儉若寒士,揚歷四十年,其趨公忘寢食,忠矣;幼稱神童,老推名宿,橫覽八千卷,獨精算通天人,偉哉!」
而戴家有此子,亦是戴父仁心救人的福報啊。#
參考資料:
清·梁恭辰《北東園筆錄續編》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
《戒殺放生文圖說》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