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是19世紀傳奇的浪漫派鋼琴演奏家、作曲家。他一生只專注於鋼琴曲的創作,為鋼琴曲注入了新的生命。他譜寫的序曲、練習曲、圓舞曲,以及表現故鄉特色的波蘭舞曲,皆真情流露。他也被稱為「鋼琴詩人」。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天才洋溢

蕭邦的童年充滿了音樂。一開始他的父母很擔心,因為小寶寶蕭邦一聽到歌聲、鋼琴聲或其它樂器的聲響就會哭。他們以為這個孩子憎恨音樂。直到有一天,他們看到小蕭邦爬到音樂椅上,用小手彈出了曲調,他們終於在歡喜與驚愕的笑聲與淚水中明白,原來蕭邦是愛樂至極,喜極而泣!

蕭邦1810年生於華沙。父親是法國人,後來歸化波蘭籍。他是一位法文教師,家裏時常寄宿著貴族子弟。母親則是貴族之後。蕭邦的童年圍繞著高尚的文藝氛圍,非常開心。

家中的四個孩子都學音樂,蕭邦更是早早顯露出天份。六歲時,嫻熟的鋼琴演奏已使他成為「莫札特再世」。

明師順應天性

1816年,蕭邦跟隨著名的鋼琴教師沃確克筑維尼先生學習鋼琴。他為蕭邦引薦了巴赫,並讓他盡情地即興。蕭邦從小就把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熟背在心,終其一生在音樂會前都要彈奏巴赫,作為暖身準備。

1817年,才 7 歲的蕭邦已創作出第一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蕭邦畢竟還小,是父親幫忙記譜的,但已「略有難度」。波蘭舞曲是波蘭王國的正統舞曲型式,本屬貴族演奏。

第二位老師是約瑟夫埃爾斯內,教導作曲。當時的風潮就是要教學生寫出奏鳴曲、交響曲、歌劇等等,以便成為大家。但埃爾斯內看出了蕭邦的特別之處。他從來不強迫蕭邦遵循體制,而是鼓勵、支持他發揮自己的特長。這一階段,蕭邦常常旅行、演奏。

1830年,因波蘭起義,蕭邦離開故鄉,先拜訪英國,而後抵達巴黎。聽到俄國佔領波蘭的消息後,他心繫故鄉,卻必須流浪異國,這促使他寫下了高昂悲壯的《革命練習曲》。

《蕭邦肖像》,1847年,油畫,荷蘭畫家阿瑞許菲爾(Ary Scheffer)作,荷蘭多德雷赫特博物館(Dordrechts Museum)藏。(公有領域)
《蕭邦肖像》,1847年,油畫,荷蘭畫家阿瑞許菲爾(Ary Scheffer)作,荷蘭多德雷赫特博物館(Dordrechts Museum)藏。(公有領域)

巴黎音樂王子

蕭邦在1831年抵達巴黎,因李斯特的安排與介紹,很快就在上流社會中享有名聲,有大量的貴族學生要跟他學琴,不是某某公主,就是某某公爵小姐,據說比當時巴黎的名教授還要風光。

不久,他的束脩就足以讓他配備自己的馬車與華貴的服裝,儼然成為巴黎的音樂王子。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貝里尼、舒曼都是他的好朋友,他們也都公開讚揚他的天份。

這段期間蕭邦譜寫了許多練習曲、即興曲、圓舞曲、馬厝卡舞曲等等,給學生練習用。其中有許多傑作,改變了人對練習曲的觀念。

弱水三千 只取鋼琴

雖然小有名氣,但因為身體的關係,蕭邦只喜歡小型的室內樂。在幾個好友面前,他喜歡即興揮灑驚人的樂段。

在那文藝鼎盛的巴黎夜晚,可能某個室內沙龍裏,蕭邦會與李斯特四手聯彈,而幫忙翻譜的可能就是門德爾松與柏遼茲!就是這樣,他公開表演音樂也沒有超過三十場!

小巧的鋼琴曲最能表達他的心情,尤其「夜曲」最能表現細膩的渴望與悸動。

蕭邦身體一直不是很好,他有很強的生命力,總是帶著開心、樂觀的微笑,但音樂中有一抹淡淡的憂鬱、唯美的浪漫與抒情。

他一生只為鋼琴寫作,極少有例外。他的音樂聽來流暢優雅,但卻是來之不易。他常常要挖心掏肺,關在房裏好幾天,一修再修,直到完美無瑕。

多情幾番恩怨

多情易感的蕭邦因為健康原因終生未婚。在到巴黎之前,他本與一伯爵小姐訂有婚約,但女方的父親後來反悔,因為他不想要一個鋼琴家作女婿。黯然神傷的蕭邦在離開華沙前,寫下降A大調圓舞曲《離別》贈予佳人。

後來在李斯特組織的一次聚會中,蕭邦巧遇喬治桑。她是法國當代最活躍的女作家,女權運動者,特異獨行,喜歡打扮成男人。可能兩人互補的特性使他們互相吸引。很快他們便形影不離地出現在巴黎文藝社交圈。

喬治桑確實帶給蕭邦九年安穩的創造環境,每年夏季,他們都會到喬治桑的老家諾昂莊園度假。

蕭邦此時期譜寫了《降B小調奏鳴曲》、《G大調夜曲,作品37號》、《升F調即興曲》及《A大調夜曲,第七號等》,也寫下《24首序曲》,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創作期。

1847年喬治桑與女兒索蘭吉因其交往的對象問題起衝突,蕭邦竟然站在其女兒的一邊,對喬治桑來說簡直是忍無可忍,從此斷交。這對剛毅獨立的她不算甚麼,對蕭邦來說卻是致命的打擊。

身覆波蘭土 丹心回故國

蕭邦很年輕就有肺炎,失去了喬治桑的情感與照顧後,愁悔相加,身心的依靠驟然消失,健康急速下滑。一位富有的蘇格蘭學生珍史德琳邀請他到英國、蘇格蘭一遊。

蕭邦在那裏立刻成為上流社會的焦點,也為維多利亞女王演奏。但是據說演奏的音量輕如耳語,之後虛弱到需要人攙扶、幫忙更衣,此時的他其實已是肺炎末期。

1848年蕭邦回到巴黎,當時整個歐洲都捲進了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此時他已一無所有,好在史德琳小姐贈予他一筆資金,讓他得以生活。

1849年姊姊廬德薇卡也從波蘭遠來照顧他,熬到10月17日,蕭邦終於因肺結核於巴黎的家中去世,時年39歲。

葬禮來了許多文藝界名流,包括李斯特、舒曼、畫家德拉克洛瓦等。他被葬在最心愛的歌劇作家貝里尼旁邊。送葬隊伍唱誦著莫札特的安魂曲。喬治桑並未出席。

依照蕭邦的要求,他的心臟被送回波蘭,流放異鄉二十年,他的心終於能夠安眠故國。 而他一直珍藏的一把波蘭泥土也撒在了棺木上。

謫仙的禮物

蕭邦一生愛唱歌,最心儀意大利作曲家貝里尼的歌劇。貝里尼以旋律優美和行雲流水的「美聲」唱法著稱。蕭邦常常哼唱貝里尼的作品,在他的鋼琴曲中也有如歌吟哦的特質。

蕭邦的曲子輕盈、華貴,而甜美,彷彿降謫人間的仙子正流瀉出情的滋味。一曲曲作品,如泣如訴,就如一顆顆珍珠琢磨了又琢磨,有童年的歡愉、親友故土的鄉愁、對情的渴望、人生無奈的哀愁……

英文中把天才叫做禮物。感謝上天通過蕭邦的手指,賜給人間的這些禮物,雋永香醇,如詩如夢……◇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