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喜不喜歡其他人的教養指教,只要你成為爸媽,不免會想了解別人是怎樣當爸媽的。

想知道自己算不算是個好爸媽?自己在教養上的煩惱正常嗎?「NUTURER【人初千日】寶寶專家平台」曾在2013年做過一項非正式的統計調查,發現每個新手爸媽在面對教養課題時,會以各種方式問過至少十七個人以上的意見後,才會覺得自己的教養疑惑是正常的,原來爸媽都曾如此彷徨困惑。在教養資訊發達的現代,新手爸媽常誤以為自己是有選擇的,但事實上受到社會的影響遠超過你所覺察到的。現在請想想看,你是不是也曾是那個「問人」或「被問」的一員呢?

這些「別人給的」教養建議或資訊,無論從何而來,一定會相當程度地反映當代社會對教養的看法,更受到生活方式的影響。隨著人類歷史演變,在原始部落、農業社會、遊牧生活等不同的生產方式環境之下,對嬰幼兒看法的不同,爸媽在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認知差異,都會影響整體社會的教養觀。此外,爸媽在當時社會中的社經地位,也一樣會影響如何取捨教養建議。2018年,公視推出一齣台灣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這部改編自作家吳曉樂同名小說的劇作裏,在每一個沉重故事裏的爸媽身上都可觀察到同樣現象:他們都在教養當中嚴重迷失了,受到整體社會的各種影響,卻忘了看見每個孩子的獨一無二。在對照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詩作〈論孩子〉之後,更是發人深省。

但是,你的孩子到底是不是你的孩子呢?這的確不是個可以輕易解答的是非題,因為如果「是」,那你如何在「你」之外,賦予孩子獨立的個體性?身邊其他人又為何總對你的教養有眾多意見?但如果「不是」,那些年你為人父母的學習與掙扎又算甚麼?你為何還是得揹負教養成敗的重大壓力?更何況孩子身上還帶著血脈中無法否認的基因傳承,這可是從遠古時代先祖就在你們身上編碼的印記,那濃烈的愛更是真實存在著,無法抹滅。

光要釐清你和孩子之間(或可說是你和父母之間)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恨牽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SOP式的教養指導更不能為你無法回頭的親職之路指點太多迷津,反而讓你更加困惑。尤其在網絡世代的今日,各種南轅北轍、良莠不齊的教養建議資訊充斥,為了「點閱率」「置入性行銷」「業配」,利益彼此矛盾攻詰的現象,想必你一定也不陌生。過量混淆的資訊,比資訊不足造成的焦慮感更大。因此在教養議題上你需要的其實不是「資訊」,而是思辨與判斷你所找到資訊的能力,這才是一種有用的「知識」;而能將這些知識活用到自己家庭的能力,才是你的教養「智慧」。

本文摘自《人初千日育兒全書:決定孩子一輩子生命品質的1000天》,方智出版社。◇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