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意研究所(民研)今日(22日)公佈香港市民身份認同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對「香港人」認同最高,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最低。然而與半年前調查相比,自稱「香港人」的比率有顯著下跌。

「香港人」認同最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最低

這項調查是在12月7日到10日間進行,由真實訪問員進行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成功訪問了1,009名18歲或以上說粵語的香港居民,實效回應比率為70.0%。香港人身份認同調查由香港民研的前身港大民研在1997年開始,每半年進行一次。

調查的第一部份是請受訪者對於6種身份分別按照認同感與重要性評分,最低0分最高10分。6種身份按照身份認同感由高到低排序,分別是:「香港人」、「亞洲人」、「世界公民」、「中華民族一分子」、「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

調查結果顯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感與重要性最高,認同感評分是8.3分、重要性評分是7.9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身份認同感與重要性最低,分別是5.2分與5分。

將以上每項的重要性與認同性評分的幾何平均數乘以10,就得到的各項身份的認同指數。「香港人」的認同指數為80,較半年前顯著降低超過3分,而「中華民族一份子」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認同指數則有所增加。

香港民研數據科學經理戴捷輝介紹,從2008年採用以上6項調查項目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與「香港人」這兩項身份認同指數最初很接近,而現在相差30分。而「中國人」的重要性評分為5.5分,創下有紀錄以來新低。

自稱「香港人」比率下降 自稱「中國人」比率上升

另一項調查是身份對立比較,請市民在「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和「中國的香港人」四者中選擇自己最認同的身分。調查顯示,有44%稱自己為「香港人」,15%自稱為「中國人」,14%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而25%則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

與半年前比較,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的比率明顯下跌7%,而認為自己是廣義「中國人」的比率則比起半年前明顯上升5%。從年齡群組劃分,年齡越高的組別,自稱「中國人」的比率越高。

鍾劍華:市民中國人認同感趨下降 當權者應思考

香港民研副行政總裁鍾劍華表示,身份認同具有主觀性、多重性與可變性。他今年69歲,在他10歲之前,腦中並沒有「香港人」的概念,只會自稱「中國人」。他指,「香港人」的概念是在70年代開始形成。

鍾劍華指出,在2008年,民研的調查顯示,中國人身份認同略高於香港人身份認同,但是經過十幾年時間,「由原本稍稍多『中國人』,到現在認同『香港人』多25個百分點,這個轉變很值得我們思考為甚麼?」

鍾劍華又指,雖然「香港人」、「中國人」兩種身份並沒有排斥性,但是目前官方的論述以及媒體的論述,傾向於越來越將二者排斥、對立。他說:「如果講你是香港人,就說你搞本土主義、搞分離主義,甚至有更加嚴重的,說你是漢奸走狗,究竟這種排斥性是誰造成的?我自己的觀察是,我覺得掌握香港主流論述的政權、媒體都有責任。」

鍾劍華續說,身份認同的變化往往與處境有關。1982年他在中文大學讀書,當時中國女排在世界錦標賽奪冠,校園內學生掛起兩幅直幡:「學習女排」、「振興中華」。在當時錦標賽的氣氛下,中大學生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無人自稱「香港人」。而在上一屆奧運會,當中國隊輸球的時候,香港網民一片興高采烈。他指,「擁有政治話語權的人應該認真思考這種轉變。」

香港人認同高位下跌 或與移民潮有關

對於半年之間自稱「香港人」的比率下跌,鍾劍華推測,過去半年最重要的事件是「港版國安法」,「國安法」實施後移民數字創新高,前三季度移民台灣的人數已經超過過去一年,可能是影響市民自稱「香港人」比率下跌的原因。

不過他也表示,香港人的認同指數已經升至80分,在高位出現波動也是正常現象。

大陸交流團難提升學生國民認同感

當局近期宣佈改革通識科,要求學生參與大陸交流團,提升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鍾劍華認為,交流團本身對於提升國民認同感的作用未必很大。他發現,近年來香港學生參與大陸交流團的意願越來越低。他也指,在2000年開始設立通識教育科時,他也有參與討論,課程多個單元已經加入很多國民教育內容,宣揚「改革開放」的成就,但是並無因此提高學生的國民認同。鍾劍華說,政府改革通識科,恐怕效果也是適得其反。@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