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此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二十章、四百九十二篇,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孔子聖蹟圖(公有領域)
孔子聖蹟圖(公有領域)

31、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子路》 

孔子說:「(做事)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欲速則不達」,貫穿著深刻的辯證思想,說明對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轉化。辦任何事都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高遠的目的;不要貪求小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

3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論語‧子路》

名份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

「正名」是孔子「禮」的思想的組成部份,也是主要的方法論。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順,言順則理直,理直方能服人,人服才能統一意識,有呼必應,接下來的事情就可迎刃而解。「名」就是一面旗幟,引導他人,也引導我們自己走正確的道路。

3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

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追求完全一致;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經過獨立思考,從來不願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則沒有獨立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與別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係。這是在處事為人方面。其實,在所有問題上,往往都能體現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區別。「和而不同」顯示出孔子思想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3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憲問》

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擔心自己沒有才能。」

35、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壞大事。」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包含著極高的智慧。對那些有志於修養大丈夫人格的人來說,這句話更是至關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會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有開闊的胸襟,遠大的抱負,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

36、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工人想把活兒做好,首先必須使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與賢者為鄰,則其功業日進;與仁者為友,則其道德日高。孔子以此作比喻,說明實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侍奉賢者,結交仁者,這是首先要做的重要—步, 也可稱得上是提升個人修養的終南捷徑。

37、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人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對未來有一個統籌與規劃,居安思危,未雨綢繆,而不是「水來土掩,兵來將擋」般地被動應付。

38、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好的建議。」

一個人應當注重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準則。高談闊論、滔滔不絕而沒有見識,是為正人君子所深惡痛絕的。虛妄的空談,對人對己都沒有甚麼好處。一個人雖然出身低微,但他的合乎道義的話也應當採用。做人要中道直行,不偏不倚。君子重道不輕信。君子是孔門的理想人格,也是我們做人的標準。

3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人能夠使道發揚光大,不是道使人發揚光大。」

人必須首先修養自身,擴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發揚光大;反過來,以道弘人,用來裝點門面,譁眾取寵,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為。這句話闡述了人與道、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係。

40、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議。」

根本原則上的差異,是沒有辦法溝通的,也是不可能協調和妥協的。

41、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忠恕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發明,對後代影響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己關係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寬厚待人,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係,從而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與信任。

42、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君子求之於自己,小人求之於別人。」

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決,不到萬不得已不去求助於別人。而不具備君子品行的人,遇事總是習慣於求助於別人,而不是靠自己的去解決。如果世人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勤於改正自己的缺點,管好自己,碰到甚麼不如意的事,就不會一味地往外推責任,苛求別人,管別人;反而會體諒別人,寬恕別人,這樣就能減少很多紛擾和怨恨。

43、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一個人的好與壞不是絕對的,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們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別。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以眾人之是非標準作出自己的是非判斷,而是要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然後作出判斷。

44、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可以對他說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對他說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會說錯話。」

應該談而不談,不應該談而談,分不清談話對像,是沒有智慧的表現。言談既要分清對像,也要把握好高度。與高尚之士大談下里巴人,與普通人卻講陽春白雪,則給人的印象不是低俗,就是狂傲。那樣,既失人,又失言,就不是明智之舉了。

45、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氏》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這是孔子對人的一生作出的忠告。任何一個階段,任何一個時期,我們的周圍都充斥著形形色色的誘惑,妨礙我們修養的提高,妨礙我們追尋大道的腳步。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去追逐自己的高尚品格和人生正途。

(未完,下周續)◇

《論語·八佾》(公有領域)
《論語·八佾》(公有領域)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