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諡號是武,所以說我們就不能不先談一談漢武帝的武功。漢武帝四處開疆拓土,我們在前面只講到了兩場大的戰爭,一是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另一個是漢武帝對大宛的戰爭。匈奴在北,大宛在西,實際上漢武帝同時也在東北、西南與南方開拓疆土。

漢朝初年,在大漢疆域以南有三個國家:一是東甌,也叫東海國,位於現在的浙江省,東海國曾在秦始皇時代被納入秦國版圖,到了漢代的時候,又再次獨立;二是閩越國,位於東海國的南面,就是現在的福建省;三是南越國,位於現在的廣西、廣東和越南北部一帶。這三個國家在陳勝、吳廣造反之後,就變成了相對獨立的國家。這幾個地方一直叛服不常,有時歸順大漢,有時又脫離大漢,甚至發動叛亂,比如說在「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當時的東海國就曾幫助劉濞叛亂,吳國戰敗之後,東海國又把劉濞給殺了,所以漢朝就沒有去追究東海國的責任。

這些地方叛服不常,中間的過程也比較複雜,我們就講最後的結果,就是漢武帝後來滅了東海國和閩越國,並把當地居民全部遷往江淮地區,因此浙江和福建地區在漢武帝之後,基本上就荒廢了。

南越國疆土遼闊,佔據了現在的廣西、廣東和越南北部。漢武帝用武力平復了南越國,把漢朝的邊界繼續向南推進。秦時,曾經三征百越,第三次打到越南北部(現在的河內)為止,而漢武帝則繼續向南用兵,征服了越南的中部和南部。與此同時,漢武帝令軍隊從廣東渡海,攻擊海南,把現在的海南島也變成了漢朝的一個郡。海南和越南的中南部均在漢武帝時期正式歸大漢政府管理。

朝鮮位於東北。周武王滅了商紂王以後,將商紂王的堂兄箕子(也有人說他是商紂王的叔叔)封到了朝鮮,這時的朝鮮也因此被稱為箕子朝鮮,存在了八百年的時間。後來,朝鮮名義上歸附秦國管理,實際上是一個以鴨綠江為界的基本上獨立的國家。

劉邦得天下之後,曾經封臧荼為燕王。劉邦剛登基兩個月,臧荼就發動叛亂,並因此被滅。劉邦又封了一個叫盧綰的人到燕國去做燕王,燕國就在現在的河北和北京,離遼東半島和朝鮮比較近。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駕崩,燕王盧綰叛亂,當時燕地有一個叫衛滿的人,也拉起了一支隊伍,打過了鴨綠江,滅掉了箕子朝鮮,建立了一個衛滿朝鮮,也稱為衛氏朝鮮。

漢武帝當政之時,衛氏朝鮮的國王是衛滿的孫子右渠,他對漢朝非常不敬,並阻撓朝鮮半島南方的那些國家向大漢進貢,還殺了漢朝遼東的一個軍官。於是,漢武帝派兵打敗了衛氏朝鮮,在朝鮮設置了四個郡。朝鮮由此成為大漢的正式領地,歸大漢政府管理。

秦始皇曾試圖通西南夷,跟西南少數民族建立聯繫。漢武帝派唐蒙、司馬相如出使西南,說服他們歸附漢朝,然後在西南正式設郡。

漢武帝通過在四面開拓疆土,把秦代三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擴大到漢武時期的六百萬平方公里。漢武帝將中國的版圖擴張了將近一倍。

◎文韜武略 功高蓋世

在漢武帝期間,出現了多位赫赫有名、用兵如神的將軍,如衛青、霍去病等,但事實上漢武帝才是真正的軍事天才、統領將軍們的大元帥,因為每次出兵的兵力配備、行軍方向、從甚麼地方打、怎麼打,都由漢武帝親自調配。所以說,漢武帝是一個真正的軍事大元帥。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霍去病傳)裏,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漢武帝有一次把霍去病叫來,說我要教你孫吳兵法。我們知道霍去病是一個百戰百勝的將軍,而漢武帝要教他兵法,可見漢武帝的軍事造詣確實很高。

除了軍事指揮方面的才能之外,漢武帝本人武功高強,他年輕時喜歡和猛獸徒手格鬥,後來還是辭賦家司馬相如勸漢武帝說,這實在是太危險了,漢武帝才有所收斂。漢武帝的文采也非常的好,當時他的夫人,就是那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李夫人去世後,漢武帝寫了一個長篇辭賦悼念她,這些文章都收錄在正史之中。

我們知道,漢武帝在十六歲登基時就曾經下詔,要求那些賢良方正之人回答他的策問。漢武帝親自看他們的回答,這個形式上就很像宋代以後科舉制度中的殿試,舉子的文章都送給皇帝親閱,由皇帝來評定優劣。漢武帝登基時,還只是十六歲的少年,親自閱讀賢良們的對策,從中挑出了公孫弘、董仲舒等人才。所以說,漢武帝的文才武功,包括他的政治眼光,都非常出類拔萃。

◎選拔人才 興辦太學

漢武帝對外用兵,將中國的版圖擴張了將近一倍,也使得大漢聲威遠播異域,他本人文才武功和指揮戰爭的能力,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但靠著武帝一人畢竟無法完成那些震古爍今的功業,因此武帝就必須選拔和培養人才。

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在人才的選拔和培養上,制定了兩個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的政策,一是察舉制,二是興辦太學。

察舉制就是選拔人才,由兩千石的官員向中央政府推薦人才;辦太學就是由中央政府辦國家級的大學,培養人才。我們知道,人才光靠選拔不行,還是需要培養的,因為畢竟能夠自學成才的天才為數很少,因此,國家必須設立培養人才的機構,才能保證人才供應源源不斷。太學機制對中國還有一個影響,就是它使得中國開始出現文官政府,這比歐洲早了近兩千年。

漢武帝制定的察舉制度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建立了一個人才向上流動的機制,有才能的人一旦被地方官發現,中央政府就可以給他委派一定的官職。這方面,漢武帝做得比秦始皇要好。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經寫過一篇《六國論》,分析六國為甚麼滅亡,以及秦朝為甚麼滅亡得那麼快,其中他提到一個觀點,就是秦始皇靠法制而不是靠人才來治理國家,所以他不讓民間讀書,因此當時有志向、有抱負的人就有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趕上天下大亂的時候,他們就要出來了。

《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在耕地的時候,「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毋相忘」,就是他希望將來自己能夠有榮華富貴。當時的陳平在祭祀活動結束後給大家分祭肉時,也講過一句話,他說如果讓我陳平宰割天下的話,我會像割這些肉一樣的公平。通過這些故事,你會看到這些人才都有各自遠大的志向,如果你不給他實現這些抱負的機會、不讓他有施展才能的機會,那麼他們可能就要造反。

漢武帝建立人才向上流動的機制,也是一個維護社會安定的好辦法,因為人才如果不為你所用,就可能為你的敵人所用,漢朝不用,匈奴就有可能會用。有了這樣一個攏住人才的機制,那麼大漢的整個一個政治框架,不但非常的穩定,而且非常的健康。

漢武帝用人不拘一格,漢武帝手下的人,以前幹甚麼的都有,比如說卜式以前是放羊的;衛青以前是一個奴僕;桑弘羊是一個商人;金日磾是降虜;公孫弘以前是養豬的。

班固在《漢書》中,有這樣一段讚美漢武帝的話,他說,「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就是說漢朝的人才,到這時是最多的。「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則唐都、落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帥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是以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

漢武帝絕對做到了選賢舉能,把人才都納入了他的麾下。(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讀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秦皇漢武》視頻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製作的影片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和《兩宋繁華》四部,第五部《大明王朝》於2019年底面世。

點播節目影片和音頻,請訪問《笑談風雲》官方網站 https://xtfy.ntdtv.com

點閱【章天亮:笑談風雲】系列文章。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