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的諾貝爾獎10月5日起陸續揭曉,瑞典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率先公佈醫學獎得主,由發現丙型肝炎病毒的兩位美國科學家阿爾特(Harvey J. Alter)、萊斯(Charles M. Rice)及一位英國科學家霍頓(Michael Houghton)獲獎,指他們為全球對抗血源性肝炎及併發症如肝硬化和肝癌帶來重要貢獻,3人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870萬港元)獎金。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醫學界已辨識到甲型肝炎及乙型肝炎,但未能解釋大部份的血源性肝炎個案,如丙型肝炎可引致肝硬化及肝癌,全球每年感染丙型肝炎的人數多達7,000萬,死亡人數約40萬人,對全球人類構成健康威脅。現今阿爾特、萊斯、霍頓三位科學家研究發現丙型肝炎病毒後,科學家發展出新的血液測試及設備,進一步揭示慢性肝炎成因,拯救全球數百萬人的性命。

肝炎主要分為甲、乙、丙、丁、戊五型,其中甲及戊肝由食物或飲用受污染食水引發。乙、丙、丁肝則經血液或其它體液傳播,出現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的機會較高。甲型肝炎病毒在1940年代已被醫學界發現,而乙型肝炎病毒由1960年代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布林柏格(Baruch Blumberg)發現,引領了診斷測試及疫苗研發的工作,但仍有部份肝炎病例未能解釋。

當時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任職的阿爾特,他於七十年代中,研究曾接受輸血的肝炎患者,當時乙肝病毒已可透過驗血,防止輸血者受感染。阿爾特及其團隊在研究發現病人的血液會傳染肝炎給猩猩,他們透過在猩猩身上研究新型病毒,得出屬於「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結論。

此後,醫學界致力研究這種不明新型病毒,在製藥公司任職的霍頓其團隊進一步研究、包括檢驗病人身上的抗體及分析基因排序,從受感染猩猩血液發現的核酸編出DNA片段,並以複製基因技術成功從患者的血清發現一種屬於黃病毒科的新型核糖核酸病毒,正式將此病毒命名為「丙型肝炎病毒」。

發現丙型肝炎病毒後仍未證實這種病毒能否單獨引致肝炎。萊斯的團隊透過基因編輯製造出丙型肝炎的核糖核酸病毒變種,並注射到猩猩的肝臟,發現猩猩的血液帶有病毒,出現與人類患丙型肝炎一樣的病理改變,此項研究證明丙型肝炎病毒可導致輸血傳染。

美國科學家阿爾特(Harvey J. Alter)目前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傳染病科專家;萊斯(Charles M. Rice)則是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病毒學教授;來自英國的霍頓(Michael Houghton)現在是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病毒學學者。

受疫情影響,原定今年12月10日舉行的現場頒獎典禮將會取消,改在網上公佈,是1944年以來的首次;獎金亦比去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870萬港元)。

其餘諾貝爾獎獎項公佈日期:

物理學獎  10月6日

化學獎    10月7日

文學獎    10月8日

和平獎    10月9日

經濟學獎  10月12日@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