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小孩不奇怪,家長才奇怪!」

這個話題其實有些尷尬,畢竟看這本書的人是家長,如果我說你有病,你應該會想要摔書。但現實的狀況就是不少比例的個案當中,家長也是蠻奇怪的。

請你先等一等,然後想一想,我說蠻多家長很奇怪的時候,不管你有沒有對號入座,你的感覺都可能不太好,或者想跟我說明或辯解一下吧?

沒錯,這就是孩子被說奇怪時的感覺。

這是我在臨床工作多年後才學到的心得,如果我要告訴家長,請家長體諒孩子的狀況,找出造成這些問題的真正原因,那我是否也該體諒家長,並帶著家長一起找出這些問題的原因?

甚至不管大人小孩,在我們意識到自己某些事做得不太好的時候,是否也能先暫停一下,體諒自己?

的確,在教養的時候,看清楚孩子的狀況是重要的,但前提是我們自身的狀況也必須夠好、夠穩定,否則自以為很客觀、很全面的判斷,也都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偏見。在心理治療上也有「反移情」這個名詞,說的就是心理師在治療中將自己的情緒甚至願望投射到個案身上,例如這個個案說話的方式很像心理師的爸爸,那心理師可能會將跟爸爸之間的愛恨情仇帶到治療當中。

說到底就是雙方在互動時,大多只注意自己的需求,不太注意他人的需求或認為他人的需求不那麼重要,或者他人的改變可能很容易。

我自己容易有這樣的偏誤,例如當家長的情緒控制不佳時,菜鳥時期的我可能會出現的情緒是挫折(又來了!) 或者責怪(上個禮拜不是跟你說過了嗎?)

注意到了嗎?我只顧著下一個指令(家長情緒要穩定),而忽略了其它因素!例如職業是工程師的家長,在晚上8點加班之後回到家,帶著一身的疲倦,卻發現孩子功課還沒寫完,而且只有一點點,在安親班竟然也寫不完。

如果是我,真的能夠忍住不生氣嗎?

所以,我選擇不苛責家長,也安慰家長這不是他的錯,而是在各種環節之下,所無法避免的錯誤。

好,在此設計一個思考題,希望你在看完本書之後會有答案:「那這個一整天下來,卻連一點功課都寫不完的孩子,有錯嗎?我們該怎麼對待他呢?」

孩子跑得越來越快,家長要做的,

是努力跟上他的腳步,

並在他跌倒時扶他一把,而不是叫他停下來。

——摘編自《你的孩子不奇怪:改變,從理解孩子的奇怪開始》

時報出版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