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人們通過姓氏、宗族和祠堂,讓家族人心得到安頓,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門風家訓。這是來自一個家族前輩對於後輩精神的支持。我們常說一個人他有很好的教養,這些教養大都來自於他的家庭,家庭的風氣,流傳下來的規矩、習慣,往往對一個人的一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清朝有個官員,名叫張廷玉,他一生歷經三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為官五十年,後來他的牌位被安放在清朝太廟裏,他是清朝唯一的漢族大臣,被後世皇帝所祭拜,這在歷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
是甚麼樣的家庭,能教育出像張廷玉這樣的人才呢?張廷玉的父親張英,字敦覆,安徽桐城人,曾任清朝禮部尚書。大家可能對他不是很熟悉,但是說到他一個故事,大家都會知道他。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也能看到張家的處世哲學。
有一家人因為宅基地和鄰居起了紛爭,爭執不下,就給在京城做官的親人寫了封信,希望他來裁定,這封信正是寄給了張英。張英看後,立馬回了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是說,千里迢迢寄過來一封信,就是為了這一堵墻啊,你讓他三尺又能怎麼樣呢,萬里長城今天還在,但是秦始皇又在哪裏呢,這其中透露出他的胸懷和氣度。
家裏人接到信之後,主動往後退了三尺宅基地,鄰居一看,他怎麼不和我們爭了,竟然往後讓了三尺,鄰居也很慚愧,於是也往後讓了三尺,所以這兩家之間竟然多出了六尺,成了一個六尺的胡同,這就是六尺巷的故事。
現在在安徽桐城還有這個六尺巷,鄰里相讓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稱道,從中也可以看出張家的家風。張英也頗受康熙皇帝器重,稱他:為人厚重,勤勉又很謹慎。
後來張英告老還鄉,蓋了一處草堂,取名為雙溪草堂,題了門聯:「儉勤自是持家本,和順端為受福基。」康熙皇帝也親自為雙溪草堂題了一副對聯:「白鳥忘機,看天外雲舒雲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開。」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張英淡泊致遠、少與人爭的處世哲學。
而張家的很多處世哲學都放在了一本《聰訓齋語》的家訓當中,這本家訓被晚清名臣曾國藩極力推薦,《聰訓齋語》裏有四大方面,每個方面列出三項內容,一共十二小項:
一、 立品綱——
戒嬉戲、慎威儀、謹言語。
二、 讀書綱——
溫經書、精舉業、學楷字。
三、 養身綱——
謹起居、慎寒暑、節用度。
四、 擇友綱——
謝酬應、省宴集、寡交遊。
細細看來,他每個篇目都對人心的安頓,以及家族的安穩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比如第一項先提倡人的道德和品行,第一小項就是戒嬉戲,我們常說業精於勤荒於嬉,然後要謹言語,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一個人盡量少說多做。
在讀書綱裏他說溫經書,因為中國文化分為經史子集,經書裏更多闡明一個人如何在修身養性,和光明自身道德方面的文化。所以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要多看一些真正有用的書,就像《紅樓夢》裏邊,薛寶釵勸林黛玉的:少看一些雜書,以免移了性情。而在學楷字當中,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因為字體我們知道,有行書、楷書、草書等等,而楷字是最為端正的,當一個人在學楷字的時候,他的品德,習慣都會往非常中正、方正的品行去學習,而不像草書放任自己的性情。
在擇友綱裏,他告誡後世子孫要減少到外面的遊玩,現在還有很多人希望通過一些吃喝玩樂活動攀附那些權貴,但有句話叫圈子不同不必強融,「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人要和自己真正的知己去進行一些溝通和交流。
其中還有很多智慧的語句,如「人能處心積慮,一言一動,皆思益人,而痛戒損人,則人望之若鸞鳳,寶之如參苓,必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意思是說:一個人能時時處處、一言一行都考慮如何有益於人,而不去損害他人,那麼人們看到他就如同看到鳥中珍稀的鸞鳥、鳳凰,珍視他就如同那名貴的人參茯苓。這樣的人必定受天地所福佑,使鬼神佩服,享有諸多的福份。
《聰訓齋語》當中還有很多修身養性的篇幅,如「大抵琴音以古淡為宗,非在悅耳,心境微有不清,指下便爾荊棘。清風朗月之時,心無機事,曠然天真。時鼓一曲,不燥不懶。則緩急輕重,合宜自然,正音出於腕下,清興超於物表。……」古人常說,音樂也是用來修身養性的,所以彈琴不是為了取悅他人,而是為了修養自己的心境,彈琴的境界,以古樸、淡遠為宗旨,當心中非常之澄澈寧靜,彈一曲不急不燥,中正的音樂就會出於腕下,其中的樂趣超乎於古琴音樂,真正體會到那種清明的境界。
所以《聰訓齋語》在很多方面都留下了寶貴的文化智慧,它的意境也很高遠。希望每個家庭和個人有機會能去讀一讀,相信也會給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帶來片刻的寧靜,以及深深的自省。◇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