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在中國形成已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對個人的教養、原則,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有良好的作用 。

中國人自古注重庭訓家教,曾子殺豬教子、孟母三遷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詳。傳統家訓家規中包含了很多做人處事的智慧。而且,家規家訓都非常質樸、實用,可以說,這些古代的家規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是對所有中華兒女的殷殷教誨。《儒風大家》分享了歷史上的十大家訓。

1.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曰:「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他的母親認為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起了做買賣。母親覺得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於是孟子學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裏定居下來。

孟子(Wikimedia Commons)
孟子(Wikimedia Commons)

2.司馬談《命子遷》

《命子遷》: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馬談學富五車,漢武帝的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天時星曆,還職掌紀錄,搜集並保存典籍文獻。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希望自己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司馬遷不負父親之命訓,最終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名垂青史。有人說,沒有司馬談的《命子遷》,就沒有司馬遷的《史記》。

中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wikimedia commons)
中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wikimedia commons)

3.諸葛亮《誡子書》

《誡子書》: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四十六歲才得子諸葛瞻。他很喜歡這個兒子,希望兒子將來成為國家棟樑。諸葛亮有兩個姐姐,二姐所生子叫龐渙,深得諸葛亮喜愛。諸葛亮常年征戰,政務纏身,但仍不忘教誨兒輩。他寫給諸葛瞻和龐渙的兩封家書,被稱為《誡子書》和《誡外甥書》。

信中表達了他對兒子和外甥的期望:一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制情慾,去掉鬱結在胸中的俗念,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你內心震動、心領神會。

4.琅琊王氏: 中華第一望族

《琅琊王氏家訓》: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極點;把美名推讓給別人而自己承擔過失,是德的極點;傳播好名聲使親人顯赫,是孝的極點;兄弟和樂,宗族歡欣,是悌的極點;在財物面前沒有比謙讓更好的了:這五條,是立身的根本。琅琊王氏有中華第一望族之稱,自漢諫議大夫王吉「始家臬虞,後徙臨沂都鄉南仁里」,即開創了家族貴顯的先河。

後經東漢魏晉南北朝至唐末約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餘人將名字刻在了中華文明史冊上,單宰相就出產了九十二位。

王羲之(Wikimedia Commons)
王羲之(Wikimedia Commons)

5.包拯: 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拯:「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

包拯以公廉著稱,剛直不阿,執法如山。他在去世前對子孫告誡:「後代子孫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貪污財物罪的人,都不許回歸老家;死了以後,也不允許葬在家族祖墳之中。如不順從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子孫後代。」讓其子包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

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雖千載之下,亦足為世人銘記。

包拯畫像 (Wikimedia Commons)
包拯畫像 (Wikimedia Commons)

6.歐陽修: 玉不琢,不成器

歐陽修: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玉不雕琢,就不能製成器物;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磨製做成器物,但也還是玉,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格。為節減開支,母親用蘆葦、木炭作筆,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歐陽修認字。歐陽修在家訓中希望兒子能繼續養成讀書的習慣,並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歐陽修(Wikimedia Commons)
歐陽修(Wikimedia Commons)

7.人之至親,莫過父兄

袁采:人之至親,莫過於父子兄弟。

袁采為人才德並佳,他以儒家之道理政,以廉明剛直著稱於世,而且很重視教化一方。在任樂清縣令時,他感慨當年子思在百姓中宣傳中庸之道的做法,於是撰寫《袁氏世範》一書用來踐行倫理教育。

這本書的論述頗有見地,且深入淺出,極具趣味,極易領會和學習,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所以又稱《俗訓》。書中有許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當敬遠」、「厚於責己而薄責人」、「小人為惡不必諫」、「家成於憂懼破於怠忽」、「黨人不善知自警」等等。

《袁氏世範》傳世之後,很快便成為私塾學校的訓蒙課本,並得到歷代士大夫的推崇。

8.左宗棠: 不日進,則日退

左宗棠:學業才識,不日進,則日退。須隨時隨事,留心著力為要。事無大小,均有一當然之理,即事窮理,何處非學?

左宗棠從二十歲開始就參加進士考試,六年當中,三次入京考試,全部鎩羽而歸。這個看似落魄的落榜生,卻成為了清朝的封疆大吏,收復新疆,成為民族英雄。從這段文字裏,我們可以看出他成功的秘訣:學識和才幹,一天不用心,就留出一天的差距,千日不用心,就留下千日的差距。

不管甚麼樣的事務,無論它怎樣微小,其中很可能蘊藏巨大的信息量和規律。所以隨時隨地要留心,要勤於琢磨。

左宗棠(Wikimedia Commons)
左宗棠(Wikimedia Commons)

9.曾國藩十六字家訓

曾國藩:「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夫人在家手無餘錢,親自下廚、紡織。

曾國藩還留給後代的「四條遺囑」:一是慎獨則心裏平靜,二是主敬則身體強健,三是追求仁愛則人高興,四是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並說「此四條為余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國藩(Wikimedia Commons)
曾國藩(Wikimedia Commons)

10.子孫十要 望族之綱

錢氏家訓: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能改過則天地不怒,能安份則鬼神無權。

吳越王錢鏐在臨終前,曾向子孫提出了十條要求,被後世稱作《武肅王遺訓》。基於儒家修、齊、治、平的道德理想,從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四個角度出發,為子孫訂立了詳細的行為準則。一千多年來,遺訓和《家訓》世代相傳,子孫後代的身體力行,成為立族之本,旺族之綱。

有評論稱錢氏家族千年興盛、近代俊彥接踵的原因,出自家族重視傳統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而《錢氏家訓》所起的作用尤為重要。

錢鏐雕像(Marcushsu /wikipedia)
錢鏐雕像(Marcushsu /wikipedia)

家訓猶如一面鏡子,讓我們了解家族的成敗得失,從而有所借鑒!中華家譜和家訓是中國人的傳家至寶!家訓,對於一個家族,樹立正氣,弘揚祖德,振興家族,修身齊家,意義重大;家風傳承,編修家譜,學習聖賢,嚴以律己,一旦被「削譜」,就會在家族內遺臭萬年,被認為是愧對祖先的罪人!

~轉載自【希望之聲】◇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