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後的朱棣(明成祖)雄姿英發,除了被父親朱元璋派往北京駐守,抵禦蒙古人的騷擾,還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並展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
公元1380年三月,雄姿英發的朱棣前往北平駐守,抵禦來自蒙古人時不時的侵擾。因為北平擔負著防禦蒙古侵擾的重任,故朱元璋給予他的軍隊編制比其他親王多,而且准許他除大事上奏外,軍中的小事可以自行決斷,這使朱棣的實力大增。
之後朱棣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並展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他曾兩次率師北征,這加強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力,也贏得朱元璋的讚許。
比如公元1390年,朱元璋下令駐守北方的幾個藩王領兵征討蒙古,其他藩王沒有做甚麼周密部署準備就出師迎戰,結果都兵敗而歸。只有燕王朱棣與眾不同,他按照養精蓄銳的兵法原則,將出師中遇到的困難一一告知將士,並叫將士們提前進行應急演練、準備。幾日後,朱棣親臨校場檢查,眾將士已是技術熟練、戰法靈活,朱棣當場給予獎賞。
將領們請求立即出征,朱棣卻不同意,說再等幾天不遲。眾將領不明白原因,朱棣解釋說:
「官兵連日操練已經疲勞,休息幾日,養精蓄銳不可缺少,這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兩天後,突然下了一場大雪,朱棣下令出兵,因為敵兵沒料到會在這樣的天氣出戰。兵精糧足、士氣高昂的燕王兵隨即出征,直抵蒙古大營,並將其包圍,蒙古兵倉皇應戰,死傷無數,蒙古大將被生擒,蒙古太尉乃兒不花投降,燕王凱旋而歸。
朱元璋聽聞勝利後,讚道:
「燕王清漠北,朕無北顧之憂矣。」
此後,朱棣受命指揮北部鎮守邊疆的兵馬,大敗蒙古軍隊,鞏固了邊防。
得名僧輔佐
在諸王封國時,朱元璋廣召天下名僧做他們的師父。洪武十五年(公元1383年),賢德的馬皇后病逝,僧人道衍也應召來到南京。
道衍,俗名姚廣孝,出生於一個崇尚佛教、擅長醫術的世家。十四歲時出家,修行多年。
道衍在南京時,對前來奔喪的燕王朱棣仔細觀察,認為他儀容「英俊奇偉」,氣度非凡,「智勇有大略」,一定是有作為的人。而此時的燕王也正在尋求賢達之人。
道衍和朱棣一番深入交談後,朱棣向朱元璋請求讓道衍做自己的師父,朱元璋同意了。
道衍跟隨燕王來到北平府邸後,推薦擅長相面的袁珙給他相面。
燕王派人將袁珙召來,安排他到酒肆飲酒。
燕王則將王服脫下,換上普通衛士的衣服,帶著九名衛士來到酒肆。
袁珙趨拜燕王說:「殿下為何如此自輕?」
燕王假裝不明白,說我們都是護衛的校官。袁珙沒有回答。於是燕王將他召入密室,詳細詢問。
袁珙稽首道,殿下將來有一天是太平天子也。
而唐朝著名預言《推背圖》第二十八象、宋朝的《梅花詩》和明朝劉伯溫的預言《燒餅歌》中,都曾預言朱棣稱帝。這難道不正是天意的彰顯?
《推背圖》第二十八象圖中畫的是建文帝焚毀皇宮。讖文是「草頭火腳,宮闕灰飛。家中有鳥,郊外有尼。」
「草頭火腳」,意思是燕王朱棣將有逼宮之舉;「宮闕灰飛」指:建文帝在朱棣進攻下,將皇宮焚毀。後兩句的意思隱喻朱棣做了皇帝,而建文帝做了和尚。
另有頌文:「羽滿高飛日,爭妍有李花。真龍游四海,方外是吾家。」
前兩句指朱棣成為皇帝後,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歸附他。後兩句是說建文帝做了和尚,以四海為家。
《梅花詩》第四節中的第三句:「飛來燕子尋常事。」指:雄踞北平的燕王朱棣奪取帝位的歷史。燕王得天下,仔細想來也確為「尋常事」,在情理之中,與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頗有雷同。
而《燒餅歌》中預言道:「雖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河山永樂平。」
意思是說:建文帝即位後,雖有文官的擁戴,但最終朱棣當上了皇帝。「永樂」是朱棣奪取皇位後所取的年號,暗指永樂時期社會較為安定。
那麼,朱棣又是如何成為皇帝的呢?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終年七十一歲。長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是懿文太子的第二個兒子,穎慧好學,性至孝,生性仁厚。不過,《明史紀事本末》認為建文帝「仁柔少斷」,這大概也是受其父親的影響,書生氣十足,溫文爾雅,仁愛但缺乏自信和治國理政的經驗和能力,而且論才能和胸襟,朱允炆也無法與朱棣相比。
一次,大家在宮裏飲酒。朱元璋出了個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沒有打仗經驗,所見不過平凡瑣事,對的是「雨打羊毛一片氈」——軟綿綿的,沒甚麼味道。而朱棣見過世面,巧對「日照龍鱗萬點金」,氣魄宏大,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是以明太祖時期有意更換儲君,即讓燕王朱棣當太子,但有大臣提醒他,如果更換,比朱棣更年長的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怎麼辦?於是朱元璋打消了這個念頭。
由於明太祖遺詔中不讓諸王回來奔喪,建文帝順利即位,燕王回來奔喪中途也被阻止。朱元璋死後七天就被下葬。按照通常的禮制,皇帝死後,屍體停殯宮中至少要近一個月,這時被稱為「大行皇帝」,停殯期間舉行喪禮儀式,嗣皇帝、皇室成員、百官軍民服喪二十七日,停止娛樂、婚嫁活動。建文帝卻沒有遵照這樣的禮制,如此有悖人倫之舉,讓燕王很不高興。
與此同時,因為擔心在外擁兵的諸位叔叔危及自己的皇位,建文帝和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商計削藩。有大臣建議不要倉促削藩,而應採取推恩令,逐漸削弱諸王勢力。後一種方式明顯更有利於權力的穩固,建文帝雖表示贊同,但最終還是採納黃子澄的建議,即先削弱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然後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
不久,建文帝下令執周王和妃嬪到京都,貶為庶人,遷到雲南。此後,岷王、齊王、代王也相繼被貶為庶人並被拘禁,湘王還被逼自焚。此外,建文帝還下令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將吏,並下詔更改官制。
一年之內五個舉足輕重的藩王被廢,建文帝下一個目標明確指向實力最強的燕王。燕王意識到自己處在危殆中。
據《明史‧五行志》記載,建文帝削藩期間,曾有一瘋道士在街頭唱道:「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事後人們終於知道這是指不要逼迫燕王,否則燕王必將高飛,最後作皇帝。◇(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