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共計劃「造芯」,即在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彙集一批高科技企業,包括晶片製造企業。正好2000年時,美籍台灣人張汝京想到大陸開辦晶片加工企業,雙方一拍即合,上海幫將中芯國際引進到了張江,並獲得大量原始股。

由於種種原因,中芯國際此後近20年的發展並不順利。其與台積電的官司更是令其元氣大傷,使得目前其與台積電在營收上的差距越來越大。

中芯7納米晶片研發滯緩

5月15日,中芯國際在港交所公告,中芯控股與中共達成協議,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及上海集成電路基金II將分別注資15億美元及7.5億美元予中芯南方註冊資本,中芯南方註冊資本將由35億美元增加至65億美元。

但據《IT時報》近期報道,中芯國際作為大陸唯一能夠提供14納米製程的晶圓代工企業,雖然研發7納米工藝多時,但高端光刻機缺位,使其研發進展滯緩。

據路透社今年1月6日披露,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勸說荷蘭政府不要向中共出口高端光刻機。隨後,荷蘭政府決定不再續簽阿斯麥公司的出口許可證,向中國企業出售的一台價值1.5億美元的EUV(極紫外光刻機)設備未能發貨。

荷蘭的光刻機技術領先全球。半導體業是高科技產業,西方國家一直對中共實施嚴格的技術封鎖。

上海幫在晶片製造領域的佈局

公開資料顯示,中芯國際最初落戶上海的時候,正好是江澤民任中共總書記的時期。

在鄧小平、江澤民、朱鎔基等的推動下,上海幫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開發浦東。1992年7月,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在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任內成立。張江高科技園區是上海幫的招牌之一,與陸家嘴、金橋和孫橋同為浦東最早的4個重點開發區域。該科技園也是上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區六園」中的「第一園」。

1999年8月,在書記黃菊任內,上海當局頒佈了「聚焦張江」方針,明確該園區以集成電路、軟件、生物醫藥為主導產業。

2000年,美籍台灣人張汝京想在中國大陸投資、建造晶片廠,並到北京、深圳等地考察。據時任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公司(下稱:張江高科)總經理的戴海波稱,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在香港聽說了「中芯國際」要在大陸設廠的消息,他立即與當時「中芯國際」的聯絡人聯繫,邀請他們一定要到上海張江看一看。

陸媒對此並不諱言。

對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來說,「中芯國際」可以說是一塊從來沒見過的「大肥肉」。按照戴海波的說法:「過去在張江投資的最大的項目最多是三千萬美元左右,中芯國際一進來就是十幾億美元,這在張江是從來沒有過的。」

戴海波被認為是江綿恆的馬仔,2015年被抓,2017年被判刑9年。

2001年1月18日,「張江高科」召開臨時股東大會,通過了向中芯國際投資不超過4億元人民幣的議案。

中芯國際的首批投資預計14.76億美元,最後增加到近20億美元。投資者包括大陸的上海實業、北大青鳥及美國的高盛、華登國際和台灣的漢鼎亞太等,其中上海實業是大股東,持股12%左右。

中芯國際2000年8月開始在上海動工,2001年9月25日上海第一個8英吋廠正式建成投產。之後,中芯國際在上海一下建了3座8英吋晶片廠。

2004年3月,「張江高科」獲得5.1億股中芯國際股票。當時陸媒報道稱,由於招股價在2.41港元/股~2.69港元/股間,僅新股市值就大約有12.3億~13.7億港元,而其原始持股成本只有4.8億港元,盈利異常可觀。

報道指,中芯國際上市定位在3港元~3.5港元之間,照此估算「張江高科」的帳面利潤在10.5億~13億港元之間,折合每股收益超過0.8元人民幣。

同時,中芯國際到2003年成了全球第四大晶圓代工廠。

2008年11月,中共央企大唐電信入股中芯國際,並取代上海實業成為第一大股東。對於這次股權的變動,海外報道將大唐電信與一名現任政治局常委的家族成員聯繫起來。

從2013年開始,中共國家大基金及地方性基金對中芯國際重點扶植。截至2017年6月末,大基金已經成為中芯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5.91%。

除了「張江高科」投資中芯國際外,上海幫在張江還有其它晶片製造領域的公司。台媒2000年披露,江澤民長子江綿恆與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的長子王文洋合作組建宏力微電子公司,在上海建設半導體王國,總投資高達64億美元。

王文洋的巨資從何而來?海外的報道指,王文洋透露他自己其實沒出一分錢。幾十億資金都是江綿恆單方面出資,江綿恆才是真正的大老闆。

中芯國際官司纏身 屢遭打擊

但是,此後中芯國際的發展遠沒有當初中共所預料和吹噓的那麼好。

中芯國際從2000年成立到2009年的十年間,除2004年外,其它年份其淨利潤都是虧損的,而且是巨虧。而且台積電和中芯國際之間宿怨不斷,引發一系列的官司。

1977年,台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已經成為美國德州儀器的資深副總裁,而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這一年剛入職德州儀器,成為張忠謀的部下,兩人共事近十年。

1987年,張忠謀回到台灣,創辦了台積電。1997年,張汝京辭去德州儀器的工作,也回到台灣,在華邦電和中華開發資金的支持下創辦了「世大半導體」(簡稱「世大」)。

三年後,2000年元旦剛過,張忠謀出資50億美元收購世大,世大的股東們繞過身為總經理的張汝京,敲定了這起收購。之後,張汝京離開世大。

2000年4月,張汝京在英國開曼群島註冊了中芯國際。公司一成立,張汝京就開始四處打電話、發郵件、找熟人,不斷從台積電和台聯電挖牆腳。

台積電從2002年起對中芯國際發動訴訟戰,並指控中芯國際通過各種不當的方式取得台積電商業秘密及侵犯台積電專利,比如已延攬超過100名台積電員工,且要求部份人員為其提供台積電商業秘密。這已經嚴重侵害台積電的合法權益。

2005年2月,中芯國際向台積電支付1.75億美元賠償,與其達成和解。

2006年,中芯國際未經允許使用了台積電90nm技術,由此再次遭台積電起訴。這次起訴戰一打又是三年。

2009年11月3日,美國加州聯邦地方法院傳來消息,台積電起訴中芯國際侵犯其知識產權的官司成立,中芯國際被判敗訴。

2009年11月10日,中芯國際宣佈與台積電簽訂和解協議,向台積電分四年支付2億美元現金,同時向台積電發行新股及授予認股權證,交易完成後台積電持有中芯國際10%的股份。但中芯2019年5月宣佈從美國退市後,台積電立即出售持有的中芯股份,僅剩0.2%。

歷經近二十年發展 中芯國際與台積電在營收上的差距擴大

晶片生產大致分晶片設計、晶片製造、晶片封測三大環節,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相應的產業。

在晶片製造上,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廠商是台積電。台積電現在已經實現5納米工藝制式的量產,而號稱大陸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公司中芯國際,才剛剛完成14納米的量產。

業內評估,中芯國際與台積電之間的水平存在二至三代的差距,落後國際先進水平十年左右。

2004年,台積電總營收76.5億美元,而中芯國際營收9.75億美元,雙方差距在7.8倍。

2019年,台積電總營收247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7%;而中芯國際營收220.18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4.3%。台積電去年的總營收是中芯國際的11.2倍。

換句話說,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中芯國際與台積電在營收上的差距越來越大。#(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