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式生效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不僅包括制裁侵犯香港人權和自由的個人及實體,還直接點名制裁兩家香港中共喉舌報章《大公報》和《文匯報》。這兩家媒體到底做了甚麼,導致美國重拳出擊?

11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後生效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香港人權法),要求美國國務卿每年至少一次向國會證明香港擁有足夠自治權,有資格獲得美國授予的特殊貿易地位。法案還規定制裁在香港侵犯人權負有責任的中港官員,包括凍結他們在美國的資產,以及拒絕其入境等;此外,還有針對中共官媒以及親共港媒的部份的制裁,當中更直接點名《大公報》和《文匯報》。

隨後這兩家媒體(同屬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發出捍衛「新聞自由」的「嚴正聲明」,被網民譏諷紅媒雙重標準——在被制裁時大喊「新聞自由」,在剝奪別人「新聞自由」時卻理直氣壯。

《大公報》被美國盯上,除了過去就劣跡斑斑、為中共站台外,更與其8月刊登美國駐港總領事館的政治小組組長朱莉•埃德(Julie Eadeh)與黃之鋒等社會運動人士見面的照片,及披露埃德的個人背景和其子女的名字的做法有關。《大公報》此舉讓美國政界憤怒。

該篇報道還指,上述照片是外國勢力煽動香港示威暴動的證據。但本港政黨人士透露,外國駐港使館經常都會與不同政黨包括親共的政黨及個別人士會面,了解香港情況。據指,在《大公報》這個報道的同一天,美國外交官也與建制派、民主派議員見面。

紐約時事評論員朱明指,《大公報》是斷章取義、栽贓陷害,目的是惡意煽動輿論、坐實美國是香港抗議活動的背後黑手,為鎮壓或抹黑找理由。

「把髒帽子扣給外國勢力,是中共慣用的做法。」朱明說:「只是這屆美國政府不像過去,他敢於跟中共較真。」

《大公報》在反送中的報道亦不斷出醜,如「搶先」報道親共立法會議員何君堯遇襲事件。何君堯於9月6日早上在屯門街頭遇襲,但《大公報》居然在事發之前一天就已經刊登何君堯被刺的消息。

專家盤點在港紅媒

旅美經濟學者何清漣長期關注港媒,她曾在2011年撰文披露,本港媒體被紅色資本滲透的實際情況。她表示,在香港,親共媒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擁有中資背景的媒體,如《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鳳凰衛視、星島新聞集團、亞洲電視等。另一類則是趨向親共,如無綫電視、東方報業集團及新城電台等。

九七之前,本港曾有一段文人辦報的年代,那時香港享有充份的新聞自由。九七後,本港商界巨頭突然有了投資媒體的喜好,不少人開始收購媒體。

其用意正如城市大學講座教授李金銓所說,是「替北京收拾一些難纏的言論堡壘」,原來的文人辦報逐漸被商人辦報取代,親共商人、親中央財團亦逐漸進佔本港輿論重地;綜觀全港絕大部份「主流」媒體的老闆或高層均被委以中共公職、特區政府勳銜。◇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