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的劉伯伯,5年前走路時右腳出現疼痛,以為是足底筋膜炎,於是到藥局買了大量的痠痛貼布貼在腳上,但症狀未改善。他沒有在意,直到今年4月初,右下肢突然冰冷、發白,痛得不得了,到醫院急診,才發現是下肢動脈栓塞(腳中風),且部份肌肉壞死,所幸清除血栓後,已經可以自行行走。
下肢動脈阻塞是老化疾病 哪些人風險高?
下肢動脈阻塞俗稱「腳中風」,是周邊動脈疾病。
台灣國泰醫院血管中心醫生張嘉修表示,隨著老化,動脈血管逐漸硬化或併有血栓形成,就會導致血管狹窄或阻塞。如果阻塞發生在冠狀動脈,會產生心肌梗塞;發生在腦血管,會造成腦中風;發生在下肢動脈,則造成下肢動脈栓塞。
一般而言,容易出現下肢動脈栓塞的危險群體包含40歲以上中老年人、長期抽菸者、缺乏運動久坐不動者、有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者、體重過重者,以及高血壓、血脂、血糖的三高患者。
下肢動脈阻塞和足底筋膜炎 如何區別?
下肢動脈阻塞和足底筋膜炎都有走路疼痛、無法久走的症狀,很容易被混淆。張嘉修表示,最簡單的區別方式是:足底筋膜炎在足底會有發熱、發燙的感覺;下肢動脈阻塞由於血管塞住,因此摸起來冰冷,嚴重一點會有皮膚變薄、掉毛的症狀。
下肢動脈阻塞的常見症狀為腳冰冷、發白、麻、痛,有些人會出現間歇性跛行(因為腳的血流不夠,走路容易累,但休息後恢復血液循環,就可以繼續走;走累了又再次疼痛,走走停停)。如果阻塞嚴重,腳趾或腳板皮膚會出現黑紫色,代表缺血壞死。
他說,當時劉伯伯下肢冰冷、腳發黑,檢查發現肌肉已經開始壞死,所幸處理及時,避免了截肢和死亡的風險。
張嘉修提到,西藥的痠痛貼布大部份是非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當貼布貼太久,容易造成皮膚過敏,在長期使用情形下沒有注意清潔和透氣,容易導致皮膚潰爛發炎,對於下肢動脈阻塞的病人相當危險,一旦有傷口會很難治療。痠痛貼布使用1~2周,病情未改善,就應該就醫檢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