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Th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reports)曾有報道稱:「大多數員工平均每個月會花10個小時或更多的時間,來抱怨或聽別人抱怨他們的老闆。更令人驚奇的是,這裏面,幾乎三分之一的人每個月花20個小時或更多時間這樣做。」
報道中的這項研究,僅對有聲的抱怨進行了測量和報告。如果加上無聲的抱怨,很容易看出人們在生活中,有很多精神上的波動和自我施加的負面情緒。通常,人們抱怨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Will Bowen在他的《投訴自由關係》(Complaint Free Relationships)一書中指出,人們抱怨通常是為了免除自己的責任。人們在抱怨的時候通常說:「這不是我的工作,我不應該受罪,我不負責。」當人們的思想已經超越了單純的事實,而進入了抱怨狀態的時候,人們的心理和身體都變得激動。
抱怨會讓人感到無能為力
當人們抱怨時,先確信是在對客觀現實作出反應。人們可能會錯誤地認為,當抱怨的對象改變時,會停止抱怨。當Bowen向他人提供諮詢服務時,他最常問的問題是「我該如何改變別人?」。
Bowen講述了諾曼海德(Norm Heyder)的例子,這個人即使在「有爭議的互動中」,也能站得住腳,善解人意地傾聽。海德的心態是:「改變某人的唯一方法是改變自己對他們的想法。」正如諺語所說:「如果您想清理整個世界,請先掃除自己的門前。」當人們真正思考與他人的關係時,往往用自己的認識為他人的行為下了定義。在解讀他人的行為時,會通過自己的解釋、經驗和自身的不安全感而進行過濾。
通常,抱怨是因為太過於自我。人們會假設陌生人甚至與自己親近的人最壞動機。當將故意性歸因於他人的行為時,人們認為自己有權提出投訴。並會相信,憤怒地表達投訴會讓對方看到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因此他人將停止對自己所做的事情。這種抱怨也可以消失,選擇抱怨與否的決定權在自己手上。
Bowen在一項研究報告中解釋說:「在改善一段關係的時候,停止抱怨的作用比建立更多的積極關係要更有效。換句話說,送對方一句溫暖理解的話比送花對戀愛關係更有好處。」
抱怨增加不安全感
在Bowen的另一本著作《無投訴的世界》(A Complaint Free World)中,他說:「散佈流言或抱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們感覺這樣做,會讓自己在這一段關係中看起來更好:『至少我不比Tom更糟糕。 』當指出對方的錯誤時,那意味著自己沒有這樣的錯,所以自己比對方更好。」然而,「實際上,優越感常常是來自不安全感。」
Bowen寫道:「一個沒有安全的人,如果懷疑自己的價值並懷疑自己的重要性,就會吹牛或抱怨。他們將講述自己的成就,希望在聽眾的眼中看到認同感。」對於未能做到自己想要的事情時,也會以抱怨為藉口,以求獲得同情。相比之下,Bowen將沒有抱怨的人描述為「擁有健康自尊的人」:人們享受自己的優勢,接受自己的劣勢;對自己感到舒適;並且不需要在別人眼中建立自我形象。按照Bowen的邏輯,可以看到抱怨是對不安全感的防禦。使用防禦措施越多,其實人們感到的不安全感越大。
抱怨來自於比較
生活中,總會有更好的人和更糟的人。越是著重於鼓吹自我,而不是承擔起改善績效和人際關係的責任,不安全感就會增加,這會導致更多的抱怨。
擺脫無休止抱怨的方法是要更多地了解自己抱怨的方式。有了要去停止抱怨的意識,人們會將注意力從抱怨中轉移,從而注意到別人身上具有值得欣賞的特質。Bowen指出:「那些積極的特質現在可能處於休眠狀態,但是如果專注於尋找這些積極特質,在自己身上尋找它們,進行培養,那麼通過注意力將它們吸引到表面。」當抱怨消失時,人們的思維也會轉向積極的方向。
本文作者巴里布朗斯坦(Barry Brownstein)是巴爾的摩大學(University of Baltimore)的經濟學和領導力榮譽教授。本文最初發表於《智取》。◇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