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佛教華夏中醫學院的院長——何樹勛博士,不少求診、學習中醫的朋友都知曉,慕名而來求診的病人絡繹不絕,他桃李滿天下。如今已經76高齡的他仍然活力四射,打起籃球來也不遜青年。在今年剛剛過去的學院37年校慶中,他也多次一展歌喉,中氣十足,贏得陣陣掌聲。談及保健「秘訣」,他緩緩道來:「心態重要,不要想『老』字就不覺得自己老!」他所開的藥方針對不同人的體質配制,深受病人和學員歡迎,被稱為「院長方」。

與何樹勛院長做訪問,一個二十多字的問題,他幾個字便回答了,精練、到位,絕不拖泥帶水,這或許也是他多年來做中醫養成的習慣。人們認識何樹勛院長,多是因為他看病開方又快又準,善於總結與提煉精華。何院長為學生和病人傳授令人信服的健康理念,自己在生活中也有一套養生之道,樂觀的他認為身心結合,健康、長壽來自內心的豁達。


佛教華夏中醫學院。(陳仲明/大紀元)
佛教華夏中醫學院。(陳仲明/大紀元)

兒時訪鄧羽公醫館 啟中醫之路

兒時的何樹勛患有濕熱病,常常到訪叔公鄧羽公在灣仔莊士頓道開設的醫館,常常聽他談及中醫知識,感受到中醫這行博大精深,也對叔公高明的醫術心生仰慕。當時叔公年事已高,在1964年便仙逝,但他在何樹勛的心中埋下了行醫的種子。

何樹勛成年後,成為佛教李澤甫紀念學校的老師,教中文與體育,主要負責上午校的課堂,下午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好學不倦的他於1968年正式拜師學中醫,師從老中醫彭幹的徒弟陳佑基,也是當時比較有名的醫師。他回憶,陳醫師很少開班授學,也不喜歡與人談論醫學理論,當年自己主要的工作便是在醫館負責幫陳醫師用毛筆抄寫藥方。

何樹勛記憶力超群,過目不忘,基本上藥方抄寫一次,就了然於胸。醫學理論方面,何樹勛常常自己找醫書閱讀,有不明白的知識便詢問師傅。他感謝師傅十分樂意解答問題,就這樣一點一滴累積中醫的經驗,不知不覺就過了七、八年。


何樹勛學醫時,常常幫陳醫師抄寫藥方,他記憶力超群,過目不忘,基本上藥方抄寫一次,就了然於胸。(曾蓮/大紀元)
何樹勛學醫時,常常幫陳醫師抄寫藥方,他記憶力超群,過目不忘,基本上藥方抄寫一次,就了然於胸。(曾蓮/大紀元)

1977年,何樹勛決定創立中醫學院,讓更多人受惠,香港佛教華夏中醫學院便誕生了,除了給人看診,學院還開設不同的課程,供對中醫有興趣的朋友前來學習。何樹勛分享:「由於人有生、老、病、死、苦,病是不可能沒有的,但如何令病人減輕痛苦,離苦得樂,就是我行醫的目的。」


由何樹勛主編的《華夏醫藥》與《華夏資訊》。(曾蓮/大紀元)
由何樹勛主編的《華夏醫藥》與《華夏資訊》。(曾蓮/大紀元)


何樹勛認為中醫師的行醫目的是令病人減輕痛苦,離苦得樂。(曾蓮/大紀元)
何樹勛認為中醫師的行醫目的是令病人減輕痛苦,離苦得樂。(曾蓮/大紀元)

保持健康心態為最好良藥

初聞佛教華夏中醫學院的特色,是來自一位患者的反饋:「我看過幾間西醫、中醫,他們都不斷開藥給我,我吃了藥但是沒有效果。而華夏不同,醫師反倒建議我少吃藥,重點是戒口。調理後我發現,更重要的是我學會怎麼照顧自己,保持健康心態,做善事!」這位患者的分享讓筆者產生興趣進一步了解學院及院長。

在何樹勛院長的分享中提到:「只是醫病不夠的,要身心都醫的。譬如有的人是很消沉的,你鼓起他的勇氣,加強了他的免疫力,他就容易好。」

何樹勛在學院中教學生唱歌,他相信音樂能夠打開人的心扉,透過唱歌來治療情緒病。


何樹勛相信音樂能夠打開人的心扉,透過唱歌來治療情緒病。(曾蓮/大紀元)
何樹勛相信音樂能夠打開人的心扉,透過唱歌來治療情緒病。(曾蓮/大紀元)

他說:「音樂是可以治病的,幾千年前古人都講過,不同的音調可以調理不同的痛苦。」人們在唱歌過程中「忘我」才能表達出歌曲的情懷:「最好的運動是唱歌,可以練習丹田,還要你心態好,心態不好唱不好的。只有心態自然,沒有自己,唱歌才能流露出感情。」
何樹勛強調,鼓勵病人振作起來,在音樂中治癒心靈,也是治療的一部份。

談及自己為何會愛上音樂,何樹勛回憶自己小時候其實音樂課是不合格的,但在中二時一次音樂考試中,他唱了一首經典兒歌《My Bonnie》,竟然得到音樂老師的讚揚,也讓他備受鼓舞,之後認識到自己的音樂天份。這段往事讓他印象深刻,他相信多給人一句讚美與鼓勵,或許能激發一個人的天賦。

在中醫學院一年一度的校慶活動中,何樹勛都會上台演唱,不少人誇讚他的聲音與著名台灣歌手青山(張鐵嶽)相似。


在中醫學院一年一度的校慶活動中,何樹勛都會上台演唱。(曾蓮/大紀元)
在中醫學院一年一度的校慶活動中,何樹勛都會上台演唱。(曾蓮/大紀元)


何樹勛出版的唱片。(曾蓮/大紀元)
何樹勛出版的唱片。(曾蓮/大紀元)

保持三十歲的心態

筆者詢問何樹勛院長今年高壽,他笑言自己心理年齡只有三十來歲:「我應該只有三十來歲,因為我喜歡跑步、打球,跟年輕人總是做同一件事,當然不會老。」


何樹勛笑言自己心理年齡只有三十來歲,因為他常常和年青人一樣打球,心態不老。(陳仲明/大紀元)
何樹勛笑言自己心理年齡只有三十來歲,因為他常常和年青人一樣打球,心態不老。(陳仲明/大紀元)


籃球伴隨著何樹勛的生命,步入古稀之年,何樹勛仍有一班志同道合的球友相伴。(陳仲明/大紀元)
籃球伴隨著何樹勛的生命,步入古稀之年,何樹勛仍有一班志同道合的球友相伴。(陳仲明/大紀元)

跟隨何樹勛來到大角咀體育館,眼見他和一班老友記一齊打球,運球、扣籃,樣樣不示弱。在去年11月的「第34屆全球華人籃球邀請賽」中,華夏隊贏得「男子七十五歲組」第一名。

籃球伴隨著何樹勛的生命,過去當老師、校長的時候,籃球是他與學生打交道的得力工具,學生與他亦師亦友,不愉快的時候一場球賽便化解了矛盾。直到步入古稀之年,何樹勛仍有一班志同道合的球友相伴,組成「華夏隊」到訪世界不同的地區參賽。


籃球伴隨著何樹勛的生命,步入古稀之年,何樹勛仍有一班志同道合的球友相伴。(陳仲明/大紀元)
籃球伴隨著何樹勛的生命,步入古稀之年,何樹勛仍有一班志同道合的球友相伴。(陳仲明/大紀元)


籃球伴隨著何樹勛的生命,步入古稀之年,何樹勛仍有一班志同道合的球友相伴。(陳仲明/大紀元)
籃球伴隨著何樹勛的生命,步入古稀之年,何樹勛仍有一班志同道合的球友相伴。(陳仲明/大紀元)

在何樹勛的辦公室裏,擺放著一大排獎盃,這些獎盃都是籃球賽的「戰利品」,老當益壯的「華夏隊」令人矚目。何樹勛認為,贏得比賽不是打籃球的目的,最開心的便是「以球會友」,每次外出比賽,最愉悅的便是和一班老友在一起玩,放鬆身心。


在何樹勛的辦公室裏,擺放著一大排獎盃,這些獎盃都是籃球賽的「戰利品」。(陳仲明/大紀元)
在何樹勛的辦公室裏,擺放著一大排獎盃,這些獎盃都是籃球賽的「戰利品」。(陳仲明/大紀元)


「第34屆全球華人籃球邀請賽」中,華夏隊贏得「男子七十五歲組」第一名。(陳仲明/大紀元)
「第34屆全球華人籃球邀請賽」中,華夏隊贏得「男子七十五歲組」第一名。(陳仲明/大紀元)


*********

每年9月的佛教華夏中醫學院校慶、畢業禮活動,也是何樹勛院長的生日。一個月前,學院的醫師、學生們已開始密鑼緊鼓籌備活動,排練節目、準備互動環節、採購禮品等等。何樹勛感激有這樣一批多年來不離不棄的師生凝聚華夏,也希望彼此之間的情誼能長長久久。他的「院長方」之所以令身邊的醫師、學生、病人們受用,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有一顆開放的胸襟,把最好的藥方拿出來與人共享,把健康理念承傳下去。◇


每年9月的佛教華夏中醫學院校慶、畢業禮活動,也是何樹勛院長的生日。(曾蓮/大紀元)
每年9月的佛教華夏中醫學院校慶、畢業禮活動,也是何樹勛院長的生日。(曾蓮/大紀元)


何樹勛院長仔佛教華夏中醫學院校慶活動中與賓客互動。(曾蓮/大紀元)
何樹勛院長仔佛教華夏中醫學院校慶活動中與賓客互動。(曾蓮/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