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商鞅的死可謂自作自受,作繭自縛,他的刻薄寡恩、兇狠殘暴,儘管為秦國實現了一時的富國強兵,但濫殺無辜、逆天而行,最後遭到滅族大禍。最具有黑色幽默的是,他作繭自縛,因為他自己規定的法律而在逃亡路上不能住店;因為佔領西河得罪魏國,而被魏國拒絕接納;因為謀反而被滅族,自己做過的惡事,一件件地報應在了自己身上。
一個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不是做事,而是做人。商鞅做人就非常失敗,他有四個失敗的地方。
第一點、就是商鞅非常剛愎自用,他聽不進任何人對他的勸諫,包括後來趙良講得是非常清楚的。局外人一看就知道,太子馬上就要即位了,國君馬上就要病死了,還貪戀商、於的富貴,你不知道大禍馬上就要臨頭了嗎?商鞅就不知道。他聽不進去,剛愎自用聽不進去任何人的任何勸告,這是他的第一個失敗的地方。
第二個、商鞅做事不留後路。你知道太子將來是要做國君的,你怎麼能把太子得罪到那個程度呢?把他的老師一個割了鼻子,一個臉上刺字。他就不考慮任何後果,做事不留後路。
第三個、你會發現商鞅沒有朋友。他在被處死的時候,要被通緝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人說他一句好話。秦國的老百姓一聽說要抓商鞅,空城而出,每個人都擄胳膊挽袖子衝過去,要把商鞅抓起來。我們去讀《戰國策》第三冊第三卷,它上面寫的是「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秦國沒有一個人可憐他,因為他把秦國的每一個人都當作白癡一樣,去剝削、去奴役。
第四、就是商鞅的眼裏只有功勞沒有道德。他不懂得功勞跟道德之間是有差別的。儘管他也是打下了西河,百里奚也是打下的西河,但他們所用的方法是不一樣的。他所用的是詐術,百里奚用的是王道。那麼王道和霸道之間有甚麼差別呢?
我們知道儒家是講王道的。儒家的理想社會就是「內聖外王」,即作為一個君王,他的內心修為是一個聖人,在外面,他又是一個王者,比如說像堯、舜、成湯王、周文王、周武王,就是典型的內聖外王的人。在這裏,他的政治權力和他的道德高度得到了統一。他既是最有權力的人,同時也是一個聖人。這是儒家的理想社會。這就很像古希臘的先知蘇格拉底所講的「哲人王」。
我們知道在《理想國》著作裏,柏拉圖紀錄了一段蘇格拉底與格勞孔的對話。蘇格拉底說,除非哲學家成為我們這些國家的國王,或者我目前稱為國王和統治者的那些人物能嚴肅認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權力與智慧合而為一,除了這個辦法,其它的辦法是不可能給個人、給公眾幸福的。也就是說蘇格拉底所倡導的,也是政治權力和智慧的統一。蘇格拉底所說的哲人王,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哲學家做王。在蘇格拉底的眼中,哲學家是大智慧的人,是看透了宇宙的規律的人,他們是深刻了解世界的全部奧秘的人。
在蘇格拉底的眼裏,我們世上的普通人就是「山洞裏的囚徒」,就像是一個被面壁綁在山洞裏的人,只能夠看到山洞的裏面。他的後面有一支蠟燭,囚徒只能看到牆壁上跳動的影子,而不知道後面的光源是怎麼安排的,他也不知道外面還有一個自由的世界。而那些哲學家就是能夠離開山洞走到外面,看到自由世界的人,同時這些哲學家還可以回到山洞裏,把外面的自由世界告訴給這些山洞裏的囚徒,引導他們跟著哲學家一塊走到外面去,也看到自由的世界。
這很像儒家講的,他本身就是一個聖人,同時又是一個王,又用這種儒家的王道來教化百姓,把儒家的這一套道德觀念也教給普通人,使普通人也有機會變得像聖人一樣。但是在春秋之後呢,中國到了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這是孔子講的。
(旁白)在春秋以前,五帝三王都是內聖外王,因此道德禮儀治國的方式深入人心;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大道隱沒,中國進入了一個力征天下的時代。到了戰國時期,國家之間完全以兼併為事,道德禮義被扔在了一邊,每個諸侯想的都是如何富國強兵吞併鄰國,這就給了法家思想出現和用武的土壤。
商鞅因為不懂王道和霸道的差別,才把自己和百里奚相比。今天我們講王霸殊途,所以也順便講四個關於百里奚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假途滅虢」:
百里奚是楚國人,家鄉在宛,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百里奚年輕的時候非常窮,到30多歲的時候才結婚,娶的妻子叫杜氏,生了一個孩子。後來家裏邊實在太窮了,妻子就跟他說,乾脆你出外看看有沒有能夠施展才華做官的機會。當時家裏邊沒有吃的,他的妻子把唯一一隻下蛋的母雞殺掉,沒有柴火,他的妻子把門閂劈了,把這隻雞燉熟,讓百里奚飽飽地吃了一頓飯,就把百里奚給送走了。
百里奚先到宋國,後來又到齊國。因為沒有人引薦,所以窮困潦倒,在齊國要飯。這時碰到一個人,叫蹇叔。蹇叔和他聊天,發現百里奚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於是蹇叔就要幫助百里奚。可是蹇叔也很窮,百里奚就在蹇叔的家鄉給別人養牛。他養牛的功夫很好,把牛羊養得膘肥體壯。後來他想,大丈夫不能總是這樣,還是要出仕,於是就到了虞國。他的才華被虞國認可,他就當上了中大夫。
虞國是一個很小的國家,跟晉國接壤。同時跟晉國接壤的,還有一個國家叫虢國。當時晉國的國君叫晉獻公,晉獻公就想把虢國和虞國都滅掉。但是虞國和虢國這兩個國家是互相支援的,你打虢國,虞國就幫助虢國;那麼你打虞國,虢國就幫助虞國。怎麼辦呢?晉獻公就想了個離間計。
晉獻公準備了幾匹馬,準備了一塊非常漂亮的寶玉,送給虞國的國君。他跟虞國的國君講,我現在想借你們國家的道去征伐虢國,我把我的馬和寶玉送給你,作為借道的買路錢。虞國國君很貪婪,看到馬和玉之後非常喜歡,就準備答應,當時虞國大夫宮之奇就不讓虞國的國君做這件事。
宮之奇說虞國和虢國這兩個國家,就是嘴唇和牙齒的關係,我們是唇齒相依、唇亡齒寒,這兩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如果國君要把虢國出賣了,借道給晉國,一旦虢國被滅,恐怕我們虞國也不會倖存,晉國肯定會把虞國也滅掉。
結果虞國的國君不聽,就同意了晉國的借道。晉國在把虢國滅掉之後,返回來順手就把虞國也滅了。這個故事還留下了後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叫做「假途滅虢」。這件事發生在西元前655年。
百里奚當時在去虞國當大夫的時候,蹇叔就勸阻他。蹇叔說現在這樣一個亂世,有很多的國家,你一定要選一個賢明的君主去投靠。為甚麼呢?因為在這樣的一個亂世,如果一個君主要糊塗,肯定就會有禍患臨頭。你去投奔一個糊塗的人,當禍患臨到國家的時候,你是跟他共患難呢,還是不跟他共患難呢?你跟他共患難,這叫不智,因為你知道他糊塗,將來會有禍,你還到他這兒,最後不是給自己招來禍嗎?這就叫不智。可是如果你不跟他共患難呢?你是不忠。你已經到了這個國家,你應該忠於他,應該是跟他共患難的。所以,你要找一個糊塗的國君,你只能在不智和不忠之間選。
百里奚說,我實在太窮了,既然有這麼一個機會,我管它呢。他就到虞國去了做大夫。他當時也勸虞國的國君說不能借道,但是國君也不聽。最後虞國被滅的時候,百里奚也被抓起來,關到監獄裏邊。晉國就把他抓起來了。
後來晉國國君聽說百里奚很有才華,就跟百里奚商量說,你願不願意到晉國來做官?百里奚說,我跟著虞國的國君已經是不智了,我如果現在要投靠他的敵對國家,因為晉國把虞國滅了吧,如果投靠晉國,我不是不忠嗎,我這兩全佔全了。他說算了吧,我已經不智了,不能不忠,所以他就拒絕了晉國的要求。
晉國一看,你不在我這兒做官。怎麼辦呢?當時晉國正好要跟秦國聯姻。晉獻公要把他的女兒嫁給秦穆公,於是就把百里奚作為陪嫁往秦國送。百里奚說,我都快70歲了,到那兒去要做奴僕,實在是感覺很不好。於是百里奚就跑掉了。跑掉之後,他就想回楚國家鄉,結果被楚國人抓住之後,就讓他在楚國養牛。
秦穆公在娶了晉獻公的女兒之後,一看陪嫁的名單,這上面怎麼少了一個人哪。一看是百里奚,百里奚已經很有名了,因為他當時不讓虞國的國君借道,大家也知道這個故事。秦穆公就說,我得把人找到。秦穆公跟大臣商量說,這個人這麼有才華,我需要花多少錢把他贖回來呢?(待續)#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製作的影片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和《隋唐盛世》三部。第四部《兩宋繁華》將於2018年年底出品,第五部《大明王朝》2019年面世。點播節目影片和音頻,請訪問《笑談風雲》官方網站 https://xtfy.ntdtv.com)
點閱【章天亮:笑談風雲】系列文章。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