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秋七,羽林裴公獻戎捷於京師。上御花萼樓,大置酒;酒酣,詔將軍舞劍,為天下壯觀,遂賦之,其詞曰:

將軍以幽燕勁卒,耀武窮發。俘海夷,虜山羯,左執律,右秉鉞。振旅闐闐,獻功於魏闕。上享之,則鐘以悍簴,鼓以靈鼉。千伎度舞,萬人高歌。秦雲動色,渭水躍波。有肉如山,有酒如河。君臣樂飲而一醉,夷夏薰薰而載和。帝謂將軍,拔劍起舞,以張皇師旅,以烜赫戎虜,節八音而行八風,奮兩階之干羽。

公於是乎貝胄朱綅而作色,虎裘錦裼而攘臂。抗棱威,飄銳氣。陸離乎武備,婆娑乎文事。合《桑林》之容以盡其意,照蓮花之彩以宣其利。翕然鷹揚,翼爾龍驤。鋒隨指顧,鍔應徊翔。取諸身而聳躍,上其手以激昂。縱橫耀穎,左右交光。觀乎此劍之躍也,乍雄飛,俄虎吼,搖轆轤,射牛斗。空中悍慓,不下將久。歘風落崦雨來,累愜心而應手。

爾其陵厲清浮,絢練敻絕。青天兮可倚,白雲兮可決。睹二龍之追飛,見七星之明滅。雜朱干之逸勢,應金奏之繁節。至乃天輪宛轉,貫索回環;光衝融乎其外,氣渾合乎其間。若湧雲濤,如飛雪山。萬夫為之雨汗,八佾為之慚顏。及乎度曲將終,發機尤捷;或連翩而七縱,或瞬息而三接。風生兮蒨旆襜襜,雷走兮彤庭煜煜。陰明變見,靈怪離獵;將鬼神之無所遁逃,豈蠻夷之不足震懾?

嗟夫!蘭子之迭躍,其技未雄;仲由之自衛,其舞未工。豈若將軍為百夫之特,寶劍有千金之飾,奮紫髯之白刃,發帝庭之光色。所以象大君之功,亦以宣忠臣之力。

或歌曰:洸洸武臣,耀雄劍兮清邊塵,威戎夷兮率來賓。焉用輕裙之妓女,長袖之才人?天子穆然,詔伶官斥鄭衛。選色者使覘乎軍容,教舞者俾觀乎兵勢。《激楚》、《結風》,發揚蹈厲。僉謂將軍之劍舞,古未之制。

喬潭,字德源,為唐玄宗天寶十三年的進士(西元七五五年),是知名詩人元德秀的學生,此篇為其代表作,也是目前現存文學作品中對劍舞描述得最精采、傳神的作品之一。作為主角的裴將軍當指裴旻,唐睿宗至玄宗時期人士,唐文宗時曾下詔把李白的詩、張旭的書法、裴旻的劍舞並稱為「三絕」。世人稱他們三人分別為「詩仙」、「草聖」、「劍聖」。

裴旻是李白的劍術老師,書法家顏真卿也作詩歌頌他,唐代最傑出的舞蹈家公孫大娘最知名的「裴將軍滿堂勢」亦是根據裴將軍舞劍改編而得。可見裴旻劍術之精妙,冠絕古今。

此賦區分幾個部份:

開始敘述裴將軍作戰勝利歸來,皇帝在花萼樓設宴款待群臣,席間詔令將軍表演劍舞,為下文作了鋪陳,將軍受命後穿上正式服裝上場舞劍,在這充滿威勢的劍舞中展現了文武之道。

這裏用了一個典故:「舞干羽於兩階」。《尚書.虞書.大禹謨》:「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於兩階。」

《尚書》記載,舜帝在位時,南方的部族三苗興兵作亂,舜派大禹率軍討伐,但是徒勞未果,三苗仍持續作亂。於是禹就開始了文德教化,他令人手執羽毛、盾牌,在皇宮的東西兩階之間演奏樂舞。不久後這悠揚的雅樂傳到了三苗部落,他們受到感化,不戰而前來歸順。

這裏說明了將軍劍舞的文德教化的功效。

之後開始了對將軍舞技的敘述:如老鷹展翅,如飛龍般騰躍,劍光飛耀直射星辰。寶劍似可倚天,利能斷雲,如飛鳥追逐,甚至遁入其它空間。作者以巧妙的修辭技巧將裴將軍舞劍的場景躍如紙上,此段用了《莊子》一書中的兩個典故:一為〈說劍〉,形容天下王者之劍上倚天下斷雲;一為〈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於擊殺中合於〈桑林〉樂舞之道。

(pixabay)
(pixabay)

《莊子‧說劍》中講到一個故事:戰國時期趙國國君惠文王特別喜愛擊劍之術,以致終日不理朝政,國力日漸衰亡,太子及文武百官們極為憂心,就請了莊子規勸惠文王。

莊子授命後扮成劍客進諫趙王,他巧妙的將所用的劍比喻為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及庶人之劍三種。

莊子說道:天子之劍是以燕國的石城為刀尖、以齊國的泰山為刃、以晉魏二國為劍背、周朝宋國為劍環、韓魏二國為劍鋏。…它以陰陽五行之道來支配天地,無人能抵擋、無人能躲,拔出來向上可以劈開浮雲,向下可以斬斷大地。只要用此劍,就可以鎮撫諸侯,一統天下。莊子暗喻惠文王拋棄天子劍而沉溺於庶人之劍極為不智。惠文王聽後整整三個月不出宮門,痛改前非,之後他重用藺相如、廉頗、李牧、趙奢等文武大臣,讓趙國國力空前強大。

接著是「庖丁解牛」的典故:

《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

梁惠王的廚師庖丁,他殺牛的過程,不論是用手抓、用膝靠、用腳踩、用刀割,一切動作發出的聲音無不合於音節,如同上古的《桑林》樂舞。

梁惠王不由得讚嘆地問:「真妙啊!你的技巧何以高明至此?」庖丁回說:「我所愛好的是『道』,這已超過一般技巧的階段了。我剛開始學殺牛的時候,眼睛所看的就是牛的外表。經過了三年,我才有所領略,眼睛不再看整頭牛了,我看到的只有它的筋骨結構。到了現在,我是以心神與牛體接觸,而不是以感官去看。」

接著又說:「我將刀切往牛原有的空隙處,經絡的連接處都沒碰到,何況是骨頭呢?手段高明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割肉;一般的廚子一個月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劈骨頭;我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殺過幾千頭牛,可是卻仍然像新的一樣,一點損傷都沒有啊!雖然如此,每當遇到筋骨交錯之處仍會謹慎處理,臨事以懼,善刀而藏。」

梁惠王聽完後連聲讚嘆:好啊!聽你這一番話,學到了養生的道理。

庖丁的行為是殺牛,但莊子卻用「桑林之舞」形容他的動作。「桑林之舞」描述商代開國君王商湯決定犧牲自己祭天以救助百姓的歷史,是展現聖王仁德的樂舞。所以庖丁無一般屠夫的殺意,而是以「道」行之,文惠君觀後竟體悟了養生之理,而非死亡。

接下來眾人的目光在二把凌空飛舞的寶劍,以及配合將軍劍舞的舞隊、樂隊。他們拿著紅色盾牌密切無間的配合著裴將軍。將軍的劍舞是屬於即興演出,事前無刻意排練,然而在文中卻展現的密切無間,足可見到裴將軍卓越的領導力,這一段演出讓現場觀舞的賓客及樂隊為之汗如雨下、慚愧無言。將軍劍舞對人心靈的洗滌讓觀眾心誠樂服,演奏即將到了尾聲,將軍的動作更加迅速,舞台上紅旗招展、電閃雷鳴,妖魔鬼怪驚而遁逃,將軍的劍舞讓地靈鬼怪及四方蠻夷都為之震懾。

最後一段是作者觀舞後的感受,用先秦舞蹈家及先賢的典故襯托了將軍劍舞之超絕。蘭子一位歌舞藝人,他的演出僅為謀生,只求技巧上的娛樂。孔子弟子子路早年是個未受教化、孔武有力的武人。他第一次見到孔子時,得意洋洋地舞劍展現高超的劍技,然而卻遭孔子訓誡:「君子不該逞匹夫之勇,而是行仁義之道,如此又何須仗恃著鋒利的寶劍呢?」

吳大帝孫權十九歲時,便臨危受命繼承父兄之位,當了江東六郡之主。他早年平定南方的蠻族山越,讓他們與當地漢族融合,穩定後方基業。他知人善任,先後獲得周瑜、魯肅、甘寧、陸遜…等良將名臣之助,他身處的時代是戰爭不斷、群雄並起的三國時期,在位五十二年期間幾乎無主動對外擴張的戰役,都以守衛的戰事居多;尤其是在夷陵之戰後堅守孫劉同盟三十多年從未背信,維持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國演義》有詩贊曰:「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磐虎踞在江東。」孫權展現的是王道精神,裴將軍的劍舞不只是技巧的高超,也是王道精神發揚的展現。

作者有序的引用一系列的典故:自上古舜帝以樂舞感化三苗部族的歷史,到先秦莊子寓言、子路舞劍、三國孫權的王道。這首賦作表面上是觀舞,背後卻隱含著作者的王道精神、樂舞思想。

在漢字中「舞」和「武」二字同音,且系出同源。在《周易.繫辭》記載著:「鼓之舞之以盡神。」意思是古人是以樂舞來敬神,讚頌神的偉大。舞做為文用是用於祭祀、宮廷的演出。而作為武用就是武功、作戰。

過去唐太宗征伐高麗時在軍中曾有教舞的記載,是將舞做為武用的例子。

《新唐書‧禮樂志》:「帝將伐高麗,燕洛陽城門,觀屯營教舞,按新徵用武之勢,名曰〈一戎大定樂〉,舞者百四十人,被五采甲,持槊而舞,歌者和之,曰〈八弦同軌樂〉。」象高麗平而天下大定也。」

「武」實際的含意是止戈為武,制止戰爭。如同莊子說劍提到的天子之劍,是以王道服天下 。

南宋忠義堂本 顏真卿《裴將軍詩》(局部)(公有領域)
南宋忠義堂本 顏真卿《裴將軍詩》(局部)(公有領域)

這篇賦的最後一段表達了作者觀舞的感受:劍舞展現了國家的威勢,使天下四方諸侯心悅誠服,那是一般俗世歌舞女子所不能比美;劍舞感動了皇上讓朝政日新,因此而屏除了俗世歌舞、鄭衛之音,讓宮女去除妖媚的追求而精神純淨專注,教導舞者振奮姿態而精神煥發,以王者的樂舞教化天下。而將軍的劍舞展現了應有的作用後下了結語:「此舞自古未有!」結束了這篇劍舞賦。

文章中裴將軍舞劍是將樂舞作為文用,作者喬潭巧妙的藉由觀賞裴將軍劍舞的過程,說明了劍舞文武並用的深刻蘊含,其中對裴旻精湛的劍術更是刻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

清代文學家李調元曾在其作品〈賦話〉中讚譽喬潭的作品是「虛實兼到,紙上有聲」,在中國歷代描寫劍舞的作品中喬潭的這篇〈裴將軍劍舞賦〉實為傳世經典之作。

(全文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