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談判的破裂終結了長達40年的中美蜜月,中美關係發生了幾乎是180度的大逆轉。但這一重大變化並未引起媒體的充份關注,反而是華為事件吸引了太多目光。中美雖然沒有進入完全的對抗狀態,也並未真正進入「新冷戰」,但華盛頓行政當局的處處設防,意味著在國際社會裏中國的命運不再是「順風順水」,而是步步艱難,「崛起」自然也就談不上了。
一、中美關係大逆轉
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但是,這個周年已經不值得紀念了。因為,正好在這一年,中美關係發生了大逆轉,美國對中國以往多年的信任如雪崩般地瓦解,而對中國的防範之心卻空前強烈。從1971年尼克遜訪華開始,中美關係逐漸進入加溫階段,此後的40年裏,雖然偶有波折,但兩國之間的蜜月似乎始終存在,而中國的經濟繁榮就發生在這段蜜月期。一年之前,恐怕誰都沒有料到,這段長達40年的蜜月會戛然終止;現在,中美關係已經逆轉,但人們不僅對形勢劇變的前景茫然不解,甚至對逆轉的原因都相當懵懂。
中國的官媒自然把一切都歸咎於特朗普,不過,一些獲得海外信息的國內人士或許了解,是中國在中美經貿談判的最後階段突然推翻了先前議定的所有條款,導致談判破裂。這種毫無徵兆地斷然翻臉的做法,嚴重地動搖了北京當局在重大談判中的政府誠信。但是,單單是外交上的政府誠信問題,本身並不足以產生中美關係大逆轉的足夠壓力。探尋中美關係逆轉的原因,還是要從這次談崩了的中美談判的實質內容談起。
按照中國官媒的統一說法,兩國之間只不過是發生了貿易摩擦,但特朗普決心打壓中國的崛起,因此中國不得不「應戰」。此說最大的漏洞在於,如果只是貿易上的一般摩擦,兩國為何執意非要逆轉中美關係?世界上出現貿易摩擦的情形比比皆是,而因此徹底翻臉的國家難得一見。何況,習近平不久前才對特朗普表示過,有一千個理由不把中美關係搞壞。
二、美國的財產保衛戰:全面啟動防盜機制
美國的官方說法則截然相反:中美談判的主要內容並不是關稅,而是「阻止中共竊取我們的知識產權,停止強迫技術轉移,不再對美國的技術進行各種侵略」(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去年12月3日接受美國全國公共電台訪問時所言)。顯然,中美談判的核心問題其實是針對中國大規模盜竊知識產權的美方保衛戰;而中國作為侵害方,在談判中對此一直躲閃迴避,最後索性推翻前議,寧可承擔高關稅,也不願切實終止侵犯知識產權的活動(請參見我在澳洲民族台SBS中文網上發表的文章《中美為何而「戰」?》,https://www.sbs.com.au/yourlanguage/mandarin/zh-hans/article/2019/05/29/guan-dian-mei-zhong-wei-he-er-zhan?language=zh-hans)。
許多媒體和評論者一直把中美談判過程裏美方的高關稅視為焦點,於是就引導出「美國的對華貿易赤字導致對中國實行高關稅」,以及中美兩國誰更吃虧等等議論。如此偏解中美談判的內容和過程,實際上迴避了中國長期侵佔美國的知識產權財富這一事實。實際上,高關稅只是美國談判策略中的一項輔助手段,如果雙方不能就制止知識產權侵害問題深入討論並尋求解決方案,高關稅就會成為懲罰措施。
在談判的前期,美國提出,如果談判不能進展下去,從今年1月1日起提高關稅;隨後,雙方在知識產權侵害問題上開始取得進展,於是高關稅被幾度擱置,顯然,美國希望最後能就終止知識產權侵害達成協議,從而不必使用高關稅這個懲罰措施;但中國走完了談判過程那「一百步」當中的「九十九步」之後,突然「掀翻」了「桌子」,徹底否認此前已經取得的談判成果,於是,高關稅立即落地。
談判中斷了,中美關係也正式開始大逆轉。美國全面啟動了防盜機制,從調查美國的學術研究機構裏華裔學者和「千人計劃」的關係,到收緊中國學生、學者的赴美簽證,再到加強高科技企業僱傭華籍員工的審批,以及聯邦調查局加快中國技術間諜案件的調查……種種措施都指向一個目標:看緊美國知識產權財富的「大門」,減少每年因中國侵犯知識產權的活動所造成的數千億美元的慘重損失。
三、白宮報告:《中國的經濟侵略》
2018年6月18日白宮發佈了一份其「貿易與製造業政策辦公室」的報告,題為《中國的經濟侵略如何威脅美國與世界的技術和知識產權(How China』s Economic Aggression Threatens the Technologie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中美談判就是在這一報告涉及議題的基礎上展開的。
這份報告詳細列舉了中國侵佔美國知識產權的活動:其一,實物偷竊和網絡偷盜(重點在電子、通訊、機械人、數據服務、製藥、手機服務、衛星通信、影像及商業應用軟件;中國的國家安全部在海外使用了4萬情報人員,國內還有5萬以上情報人員,這支力量得到了軍隊和科學家的協助);其二,違反美國的出口管制法,把大量軍民兩用技術運往中國;其三,仿冒美國產品,侵犯產權及專利;其四,反向工程,通過拆解美國產品和技術以實現仿製。此外,不少華人雖然並非職業情報人員,也配合併參與了技術情報蒐集活動。
這份報告沒有提到的是,在上述廣泛活動的背後,長期以來,存在著一個官、產、學協調合作的戰略規劃以及政府資金的巨量投入,所以這是國家行為,而不是單純的企業行為。「官、產、學」三方當中的官方,不僅僅是情報機構,更重要的是,政府在工業發展、科技研發、資金支援等方面,為侵佔美國的知識產權作了大量部署,並協調企業和科研部門參與其中,「千人計劃」和「中國製造2025」只是其中的一些側面。
四、北京當局:「以拖待變」和「以抗減損」?
回看中美談判的始與終,美方的意圖從一開始就擺上了桌面,清晰可辨;而中方則一直希望繞開侵佔知識產權這個核心議題,把外交談判儘量轉移到縮小貿易逆差的方向上去。後者很清楚,如果不能達成協議,就可能承受懲罰性的高關稅。在這種情況下,北京當局究竟選擇了甚麼樣的談判策略呢?如果本來就沒打算讓步,比較誠實的做法是,一開始就把在侵佔知識產權問題上拒絕妥協的底線亮明,那麼,談判就不會延續下去;而拖到最後時刻才「掀翻」談判桌,便展現出「詭道」策略的一面,令政府的誠信大打折扣,會激化兩國關係大逆轉的嚴重程度。對此,北京當局當然不難預見;而它最終選擇了這個結局,說明它已經準備接受中美關係大逆轉的後果。
北京當局之所以同意談判,很可能從一開始就考慮了「以拖待變」的目標;也就是說,邊談邊等,期盼美國左派政黨取特朗普而代之,即如民主黨建制派推出的下屆總統候選人之一拜登所言,中國是「盟友」而不是對手,於是,特朗普對中共所施加的壓力自然就被化解於無形之中。中共在談判中採取「拖」字訣,當然首先是希望特朗普會在中國擴大進口的引誘下,放鬆對中國侵佔美國知識產權行動的追究;即使這樣的期待落空,還可指望美國民主黨發動對特朗普的彈劾,幫助中共「釜底抽薪」,消除談判壓力;等到特朗普被彈劾的壓力消失,北京又開始寄望於美國對華高關稅這把「雙刃劍」的作用,或許它會刺傷美國消費者,令他們對特朗普嚴重不滿,與此同時,中國在美國對華出口方面的報復性貿易限制,則可能動搖美國農業州選民對特朗普的支持。
總之,北京當局在這場談判中表面上虛與委蛇,暗中則抱著「鬥氣不惜財」之心,拚著在經濟上遭受一些損失,熬到特朗普下台,就可以鼓動「擁抱熊貓派」重新為北京當局打開美國知識產權財富寶庫的大門了。這種「以拖待變」的策略試圖忍受貿易和經濟層面的「短痛」,期盼迎來「長利」;其弊端在於,一旦失算,「短痛」就成了「長痛」,而且是過去40年從未遇到過的「長痛」。
在侵佔知識產權的問題上,北京當局的應對策略似乎又是另一套,即「既然長痛難逃,不若確保短利」。「短利」者,部署中可能到手的知識產權財富也;「長痛」則是指美國的反擊令今後長期獲取美國知識產權財富的渠道被堵塞。如果在談判中接受美國要求的「建立有效的合作監督機制」,這個渠道自然被看死了,而且自己的「手」也不得不參與堵塞此渠道的努力,那樣,就沒有「機會」可言了;如果談判中斷,美國同樣會採取一系列防範措施,但可能仍然存在漏洞,利用長期布建的關係網,或可再「撈」到一些重要技術。這便是「以抗減損」,即在知識產權問題上以不合作來與美國對抗,雖然進一步侵佔美國知識產權財富的機會大幅度減小,但暗中的操作總還是「不無小補」。
「以抗減損」的策略決定了中美關係不可避免地逆轉,面對北京當局的覬覦之心,美國將不再信任中國;而「以拖待變」能否如願,一切取決於明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從目前情況來看,美國民主黨的選情不容樂觀,而特朗普的民調數據顯示,其支持率仍然持續攀升。
可以說,這次中美談判中,北京當局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採取了自以為有利的應對,代價當然是慘重的:中美蜜月40年之後,雙方關係大逆轉;雖然沒有進入完全的對抗狀態,也並未真正進入「新冷戰」,但華盛頓行政當局的處處設防,意味著在國際社會裏中國的命運不再是「順風順水」,而是步步艱難,「崛起」自然也就談不上了。再過十年,或許我們會更深刻地體會到,中美關係大逆轉,究竟還有哪些目前未被認知的後果。#
(大紀元首發,轉載須經授權)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