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長洲太平清醮,不少人會想起人山人海的長洲。熱鬧的飄色巡遊、緊張刺激的搶包山比賽、大排長龍領取平安包、打醮期間的特色齋菜⋯⋯而太平清醮的實際意義並不僅在此,在當下盛行的每一項活動背後,都有值得回味的舊事。

每年黃曆四月初,長洲均會舉辦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活動,今年的長洲太平清醮在五月九至十三日(黃曆四月初五至初九)舉行。活動期間,吸引上萬人前往長洲觀看飄色會景巡遊、搶包山比賽。每年不同的針砭時弊飄色主題便是街頭巷尾熱議話題,搶包山比賽成為一項攀爬運動,競爭激烈;長洲「平安包」老店也推陳出新,與各大品牌合作,推出創意平安包,吸引市民及遊客熱購。一系列被「商品化」的活動背後的文化意涵,已漸漸被人們所淡忘。那過去的故事,或許只能從老一輩人的親身經歷和口述、各類文獻及學者的研究中拼接起來。

長洲太平清醮由來

「醮」是一種祭祀活動,在全港不少鄉村、離島都有「打醮」的習俗,具有酬謝神明保祐,超度孤魂,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的意義。「打醮」有不同的周期,最頻密的為長洲太平清醮,為一年一度;其它地區以十年一屆最為普遍,如剛剛過去的塔門聯鄉太平清醮;最長的周期為六十年,如上水鄉太平清醮。

過往長洲太平清醮的舉行日子由向北帝「問杯」而定,多在四月初一至十五期間。長洲惠海陸同鄉會主席鄺世來介紹,值理會在千禧年的「問杯」,巧獲於四月初八(佛誕)舉行。翌年,值理會再問北帝是否同意以後將活動日期固定下來,獲得應允。因而自二零零一年起,「打醮」正日固定在每年的黃曆四月初八。

長洲太平清醮場地設於長洲北帝康樂廣場。(陳仲明/大紀元)
長洲太平清醮場地設於長洲北帝康樂廣場。(陳仲明/大紀元)

對於長洲太平清醮的起源,民間流傳著兩種不同的說法,但都與瘟疫有關。根據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的說法,在清朝中葉,長洲曾發生瘟疫,居民於是請喃嘸師傅在北帝廟前設壇拜懺,超渡水陸孤魂,再奉北帝神像綏靖遊行街道,之後瘟疫停止。自此之後,每年長洲居民均會舉辦太平清醮,百多年來從未間斷。

從小在長洲長大的金先生,如今已經六十來歲,他與筆者分享了另一個長洲居民盛傳的起源說法。香港島的太平山街地區曾在清代發生瘟疫,造成多人死亡,一位海陸豐居民將在家神廳侍奉的北帝神像移到街上祈福,不久疫病消除,便有了「打醮」習俗。後來,因為政府防火措施,禁止活動在市區進行,便遷移至海陸豐人聚居的長洲北社街舉行。

海陸豐人特有打醮風俗

香港民俗研究者周樹佳在《風俗考察經驗談》提到,長洲的太平清醮與新界圍村的太平清醮不同,他們以海陸豐人的「打醮」儀式為主,即用海陸豐的喃嘸先生,場中擺放大士王、土地、山神,還有包山和行鄉設有飄色等,這些在新界鄉村沒有,因此長洲太平清醮並非香港打醮活動的典型,只是海陸豐人的傳統,在港並不常見。

三座大包山上掛滿了平安包。(陳仲明/大紀元)
三座大包山上掛滿了平安包。(陳仲明/大紀元)

醮場中擺放大士王、土地、山神。(陳仲明/大紀元)
醮場中擺放大士王、土地、山神。(陳仲明/大紀元)

醮場中擺放大士王、土地、山神,於正醮日晚上火化歸天。(陳仲明/大紀元)
醮場中擺放大士王、土地、山神,於正醮日晚上火化歸天。(陳仲明/大紀元)

海陸豐麒麟是海陸豐人傳統的一部份。(陳仲明/大紀元)
海陸豐麒麟是海陸豐人傳統的一部份。(陳仲明/大紀元)

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副主席何麗安介紹,如今所保留的「打醮」儀式基本延續海陸豐人的宗教儀式傳統,包括迎神儀式、走午朝、水祭、走船、會景巡遊、祭幽、謝天地、搶包山、分發平安包和送神,並於打醮期間上演神功戲,期盼透過一系列儀式為長洲居民祈福。他介紹,在一九六五年以前,建醮場地為東灣海濱,後來移至北帝廟前的康樂廣場。根據傳統,長洲居民會在太平清醮期間齋戒三日,以表達對神明的敬意。今年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推廣「齊齊齋」活動,邀請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編製《長洲齋「介」》,分享數個餐廳經營者為長洲太平清醮而推出「節日限定」的齋戒菜式,鼓勵大眾遵循傳統實行齋戒。

迎請北帝像到神棚恭奉。(陳仲明/大紀元)
迎請北帝像到神棚恭奉。(陳仲明/大紀元)

鄉民到關公忠義亭迎神。(陳仲明/大紀元)
鄉民到關公忠義亭迎神。(陳仲明/大紀元)

迎神隊伍經過發售「平安包」的餅店。(陳仲明/大紀元)
迎神隊伍經過發售「平安包」的餅店。(陳仲明/大紀元)

水祭。(陳仲明/大紀元)
水祭。(陳仲明/大紀元)

祈福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祈福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祈福儀式中上演跳火圈。(陳仲明/大紀元)
祈福儀式中上演跳火圈。(陳仲明/大紀元)

恭迎聖駕搶福米。(陳仲明/大紀元)
恭迎聖駕搶福米。(陳仲明/大紀元)

「放生」儀式。(張浩林提供)
「放生」儀式。(張浩林提供)

太平清醮是一項宗教活動,所有的儀式都有其背後的深意。會景巡遊中坐在神輿內的眾神像是活動的重點。在每年的會景巡遊中,九座神像引領整個巡遊隊伍,裏面所載神像來自島上的八間廟宇。打頭陣的隊伍是「太平山北帝神龕」,隨後為眾神,長洲北帝的神像在最後壓軸。隊伍接近神棚時,有一個被稱為「走菩薩」的儀式,即眾人抬著神輿以奔跑的方式衝到神棚,寓意為得到好運。

「走菩薩」——眾人抬著神輿以奔跑的方式衝到神棚,寓意為得到好運。(陳仲明/大紀元)
「走菩薩」——眾人抬著神輿以奔跑的方式衝到神棚,寓意為得到好運。(陳仲明/大紀元)

麒麟奔向神棚。(陳仲明/大紀元)
麒麟奔向神棚。(陳仲明/大紀元)

在會景巡遊中的飄色,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廣東引進的,而其中針砭時弊的主題,實際上是近十多年來才出現。長洲惠海陸同鄉會飄色巡遊總監黃成就師傅介紹,過去的飄色上的「色芯」(小演員)是以古裝人物、電視劇角色為主。他二零零三年退休回到長洲居住,因擅長打鐵,獲長洲惠海陸同鄉會及長洲新興街街坊會邀請設計並製作全新的「色梗」(支撐「色芯」的鐵架),在與眾人商議後,為飄色主題增加了針砭時弊的內容,將本港時事濃縮在一架架飄色車上,為市民帶來歡笑。

熱鬧的飄色會景巡遊,當中不乏針砭時弊的主題。(陳仲明/大紀元)
熱鬧的飄色會景巡遊,當中不乏針砭時弊的主題。(陳仲明/大紀元)

飄色會景巡遊。(陳仲明/大紀元)
飄色會景巡遊。(陳仲明/大紀元)

飄色會景巡遊中的大象。(陳仲明/大紀元)
飄色會景巡遊中的大象。(陳仲明/大紀元)

「飄色王」黃成就師傅。(陳仲明/大紀元)
「飄色王」黃成就師傅。(陳仲明/大紀元)

在飄色巡遊結束後,有一系列由海陸豐喃嘸師傅主持的祭祀活動,三座大包山掛滿了包子,並設有三十六圍幽席,以超度幽魂。踏入午夜,儀式結束後,醮場開始火化三個紙紮神像。在另一邊廂,踏入午夜十二時,伴隨著值理會的鑼聲,眾人便攀上包山「搶包」,相信拜過神的包子能帶來平安。

金先生回憶,七十年代正值自己風華正茂的年紀,每年都與眾街坊一齊攀上包山搶包。一九七八年五月九日晚的搶包山活動中,他正攀到包山中段,突然發生包山意外坍塌事故,當時他立即跳落,摔斷了手指。回想起當年那段經歷,他還是心有餘悸。因為該事故,搶包山的習俗被中止,直到二零零五年由民政事務局拍板定案,將該活動變成競技項目,以推動旅遊業,便有了如今的「搶包山比賽」,淡化了其中的祭祀含義。

 

而早年的包子並沒有特定的名字,最早期三座大包山的包印有各式字款,分別是「福」、「安」和「潮州」,後來一度統一改印「壽」。在二零零五年搶包山活動恢復後,太平清醮值理會負責人之一的鄺世來先生,將包子命名為「平安包」,這個說法就傳開了。當年眾人的「搶包」,如今則演變為有秩序的「派包」儀式,在太平清醮活動的最後一日,值理會工作人員取下三座包山上的「平安包」派發予公眾,寓意「保平安」。

在太平清醮活動的最後一日,值理會工作人員將三座包山的「平安包」派發予公眾,寓意「保平安」。(陳仲明/大紀元)
在太平清醮活動的最後一日,值理會工作人員將三座包山的「平安包」派發予公眾,寓意「保平安」。(陳仲明/大紀元)

二零零五年恢復搶包山活動後,「平安包」方得名。(陳仲明/大紀元)
二零零五年恢復搶包山活動後,「平安包」方得名。(陳仲明/大紀元)

*********

長洲太平清醮的風俗源遠流長,但人們對活動的認識日益趨於表面。二零一一年,長洲太平清醮納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此進行的文化研究也比以往更多。或者透過更深入的研究和對傳統的追溯,能讓人們了解傳統風俗背後,神對人的護佑,及人應具備的敬重與謙卑。◇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