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俗話:「人是鐵,飯是鋼。」意思是,鐵打的身子也要有米飯的營養來強身健體。餐桌上,一碗米飯,配上幾道家常菜,家人的感情在飯桌凝聚、發酵,飽足的不僅僅是胃,同時也有親情的溫暖。

台灣社會早期以農立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分明。唐朝詩人李紳〈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直白寫下了稼穡的艱難。每當秋收季節,當車行在鄉間小路,兩旁金黃飽滿稻穗迎風搖曳,如詩如畫般的風景美不勝收,常常不自覺地放慢車速,飽覽鄉野田園富饒風光。

在傳統年代,稻米是人們重要的主食。
在傳統年代,稻米是人們重要的主食。

「吃飽沒?」記憶中這句親切問候,隨著老一輩逐漸凋逝,現在幾乎聽不到了!從小在農家長大,以前農村社會男力有限,鄰人之間互相幫忙,農忙耕作不僅僅是田間工作,而是在地情感緊密聯繫。

農村隨著節氣律動,每個季節都有大自然賜予的美味,難忘的依然是那股撲鼻的米香,在黃昏時分炊煙裊裊隨風飄散。而如今,農耕自動化機器越發達,人我之間距離愈遙遠,可惜的是,新一代年輕人已經無法體驗以前農耕歲月時期,那種純樸又饒富生趣的田園生活。

四季節慶特色米食敬天祈福

說到台灣農村「米食」,種類真是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傳統米食、糕餅,都具有其深厚文化內涵與豐富口味,每一樣珍饕依著四時節慶輪番上場,麻糬、飯糰、碗粿、米糕、肉粽、滷肉飯、年糕、紅龜粄,在不同生活場景裏,米的表情千變萬化。

米糕是台灣經典的米食小吃。
米糕是台灣經典的米食小吃。

早期台灣的農業社會中,酬神敬天要準備紅龜粿。
早期台灣的農業社會中,酬神敬天要準備紅龜粿。

在閩南人的習俗裏,人們相信穀粒是有靈性的,稱為「穀靈」。所以每逢重要禮俗及歲時節慶,都會準備各式各樣象徵吉祥的特色米食,用來謝天祭拜祈福。像酬神敬天要準備紅龜粿,清明節吃春捲,過年要有年糕,只是現代人已經不太了解吃「粿」的民俗意義了。

還記得小時候,每逢賀歲節慶之時,家家戶戶們用米做糕點,用「粿」祭拜護祐農作的上蒼、土地,與天地神明共享珍饈,並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習俗也印證出人們對大自然敬畏之心,尤其農人「靠天吃飯」,一年到頭辛勞載日,因此孕育出台灣特有的「米食文化」。

西方飲食文化逐漸凌駕米食

可惜的是,隨著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在西方速食強力進攻下,傳統米食有種逐漸被冷落遺忘的滄桑。

據台灣農糧署統計,受西方速食文化影響,台灣人對海鮮、肉類的消費量,逐漸凌駕米食之上,每人每年食用米飯的比例逐年降低。

為了發揚傳統米食文化,台灣農委會的農糧署輔導各基層農會辦理良質米競賽,希望能再聞稻米香,重溫鄉土情。農會也藉此向農民及消費者宣導稻米質素分級觀念,盼望能建立在地優質米品牌,也能穩定農民收益,最重要的是要把即將失落的米文化尋回來。◇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