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點古時的禮法是有好處的,至少我們知道了,幾千年前的牧野之戰,是正面遭遇戰。上古時期的史料佚失太多,後世學者將古籍中的記載彙集起來,總算窺得一個大概。
按照軍禮,戰爭開始時要擊鼓,所謂「成列而鼓」。商軍和周軍之間也必有「鳴鼓而戰」的一刻,可惜有關的史料無法找到了。善講故事的司馬遷也沒有敘述這段情節,直接讓雙方開戰交鋒,勝敗也很快決出:
「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於火而死。」
──太師姜尚率領勇士一百人先行挑戰敵方,然後用大部隊衝擊紂軍。紂軍人數眾多,但都沒有作戰的決心,內心希望武王的軍隊攻入。武王指揮戎車、精壯兵勇衝入商軍陣營之中,商王的軍隊臨陣倒戈,反身向自己的陣營開戰。紂逃回城內,登上鹿台,穿上寶玉裝飾的衣服,投火自焚而死。
周朝的史官記得簡略些。
《世俘》:「武王使尚父與伯夫致師。王既誓,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崩。商紂奔內,登於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於火。」
──周武王派遣太師姜尚率領一百人,向紂王挑戰。武王誓師完畢,用勇士、戰車衝向商王的軍隊,商王的軍隊大敗。商王紂逃回城內,登上鹿台,穿上寶玉衣蔽體,在火中自焚。
《克殷解》:「商王紂於南郊。時甲子夕,商王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厚以自焚。」
──商王紂在南郊戰敗。甲子日傍晚,紂王用五枚天智玉,環佩在身上,而縱火自焚。
準備充份的生死大戰,壯闊地開始,還沒有大戰,便如此三七二十一地收了場。
其實不潦草,一切都在禮法當中。
《司馬法》說:「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
──古時候,追擊潰逃的敵人不超過一百步,追蹤主動退卻的敵人不超過九十里,這是為了表示禮讓。不殘殺喪失戰鬥力的敵人,並哀憐傷病人員,這是為了表示仁愛。等敵人佈陣完畢再發起進攻,這是為了表示誠信。
「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孟子》,五十步是敗兵,一百步也是敗兵,笑甚麼笑?這話有道理,也沒有道理,一百步是安全的,五十步是勇敢的。
「牧野之戰」的傷亡,又有「血流漂杵」的說法,這個說法也來自周朝的記錄,《武成》這麼記:
「罔有敵於我師,前途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
──他們對我們的軍隊沒有抵抗,前面的士卒倒轉槍戈,向後面攻擊,因而敗北,血流之多簡直可以漂起木杵。一舉討伐不義,而天下大安了。
孟子對《成武》的說法不滿: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流漂杵?」
《荀子》又有「武王伐紂,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兵不血刃」之說。
兩位夫子的願望是美好的,可能也只是美好的願望。
轉過身來的「前徒」們和後面的交戰,總會有些傷亡;兵敗如山倒,潰散途中也會造成傷亡的。
武王秉天命伐紂,「討不義」之後,要「誅有罪」,很具儀式感地取下商紂王和王妃的首級,還要獻俘告祭給上天、祖先。
上古時代人們對生死的觀念與如今大不相同,誓死效忠商王室的一定有,忠於職守不降的也一定有,流血不可避免。
◎紂王燔火
牧野兵潰之後,商紂王如何回朝歌,未見有史料記載。
牧野在朝歌七十里外,從清晨兵戎相見,到傍晚時分,紂王已經離世了。紂王在這段時間裏,不僅回到朝歌,還有時間佩戴上五枚天智玉和其它玉石,從容不迫。
且用幾百年後發生的一些戰例來說明,春秋時期的鄢陵之戰,鄭國軍隊不敵晉國軍隊,鄭成公乘車而逃。晉國的兩位大將郤至、韓厥都有機會擒獲鄭成公,卻都放棄了。
韓厥的理由:「不能再一次讓國君受辱。」
郤至對躍躍欲試的右車手說的是:「傷害國君要受到刑罰。」也讓鄭成公逃逸。
這是一國將軍對敵國國君的尊重,也就是「禮」。
鄭成公的先祖鄭莊公也有一戰,他被周王室奪政,鄭莊公氣得不去朝見周王。於是周桓王率師伐鄭,結果被鄭軍大敗,周王肩膀受傷。不過將軍祝聃請求追擊,鄭莊公並不同意。理由也是不敢再令天子受辱;晚上,鄭莊公還專門派使者探望,並問候周桓王的左右近臣。
這是諸侯國君對天子的尊重,也是「禮」。
回到都城的商天子已經明瞭:商朝的天命終結了。天意以軍隊倒戈、戰車斷裂昭顯無遺。
紂王可以撤退到東方伺機再戰,商朝的大部隊還在東夷。
囿史料之缺,後人無從復原商紂王的最後幾個時辰,他的最後動作倒是世人皆知:自燔於火。
後世有人為紂王計:可以先退往東邊藏匿,集結忠於自己的軍隊,伺機再戰。
此計絕無可能被紂王採納。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以三代時期的道德標準衡量,是無恥。
受降是可行的,幾百年前有過同樣一幕。紂王的先祖成湯商代夏命,末代夏王桀帶著五百人被流放在南巢之地。生前仍受禮遇,桀去世的時候全國禁歌弦三日。
紂王做了一個後無來者的選擇。
商朝的君王們祭祀神靈,有很多種方法,一般都要進獻犧牲,其中一種是把犧牲物放到準備好的柴堆上,直火燒烤,叫做「燎」。
商、周時代,犧牲物為牛、羊,也有用人的,人牲是高級稀有品,因為當時的生死觀與今大不相同。
比如殉葬,殉葬的大多是身邊人,殉得情情願願,不就是換一個空間生活而已嘛!原先的日常用品也放進墓穴吧!一起帶上。不過被殺者的心境可能就有些不同,這個難以知道了。
商朝建立之初,紂王的三十世先公成湯,曾經因天下大旱,將自己作為犧牲物祭天,在桑林禱雨,是歷史上著名的美談。用的就是「燎」法。
當年的成湯穿著朝服色的白衣,和黑牛一起被放置到柴堆上「燎」,想不到火起之際天降甘霖,他被拒收,因為天下還要他管理。
商紂王做得很隆重,穿上最隆重的衣服,將諸多寶玉厚厚地掛滿全身──我們知道,寶玉是祭祀用的國器。然後登上柴垛、赴火。
這一切都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為他堆積柴薪、沐浴淨身的近臣是哪些?商紂王留下過甚麼遺言?都已經無從知曉了。
《禮記‧祭法》有這麼一條:「燔柴於泰壇,祭天也。」
宋朝理學家陳澔註釋:
「積柴於壇上,加牲玉於其上,乃燎之,使氣達於天,此祭天之禮也。」上天收了他。同時落下了商朝大戲的帷幕。◇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