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紀元資料庫
圖/大紀元資料庫

二、三萬人的軍隊和四十幾萬大軍對抗,可能嗎?兩千多年前的「昆陽之戰」,就是一場兵力懸殊卻能以少勝多的戰事。

◎昆陽之戰

公元8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史稱「新莽」,西漢滅亡。

王莽取得皇位後,改革不當,法令更張頻繁,因此西漢末年政治腐敗、經濟凋敝的情形不但並未改善,反而日益嚴重,因此民不聊生,起義四起。

這些起義的軍隊中以「綠林」、「赤眉」聲勢最大。

綠林軍以荊州為根據地,主要是由劉玄、劉縯、劉秀的兵力集結而成。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一月,綠林軍先是趁王莽軍隊向東攻擊赤眉軍的時機,在沘水(今河南泌陽境)擊滅王莽荊州將領甄阜、梁丘賜,其後又在淯陽(今河南新野東北)擊敗嚴尤、陳茂軍隊,勢力發展到十餘萬人,成為反莽主要勢力。

起義反抗「新莽」的軍隊中,以荊州為根據地的「綠林軍」,主要是由劉玄、劉縯、劉秀的兵力集結而成。圖為荊州古城。(維基百科)
起義反抗「新莽」的軍隊中,以荊州為根據地的「綠林軍」,主要是由劉玄、劉縯、劉秀的兵力集結而成。圖為荊州古城。(維基百科)

二月,荊州綠林軍共同推舉劉玄為帝。劉玄恢復漢制,年號「更始」,以「滅新復漢」為號召。

劉玄稱帝後立即以十萬大軍攻宛(河南南陽),三月,又以王鳳為主將,率領劉秀、王常、李軼等兩萬兵力往穎川、洛陽進攻,並且順利佔領昆陽(河南葉縣)、定陵(河南郾城西北)。

面對漢軍的攻擊,王莽急派大司空王邑赴洛陽,與大司徒王尋調集各州郡兵四十餘萬,還有虎、豹、犀、象等猛獸,當時號稱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南進,企圖徹底殲滅漢軍。

王莽軍隊逼近,昆陽漢軍僅有八、九千人,王鳳麾下諸強擔心寡不敵眾,意欲棄城退守荊州。劉秀卻認為「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極力說服諸將固守昆陽。

劉秀並親自領率十三名騎兵於夜間出城,前往定陵、郾縣調集兵將回來援助昆陽。

五月間,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今河南禹縣),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嚴尤獻策,先攻宛城(當時綠林主力在宛城),拿下宛城,昆陽自然可以輕易平定。

然而王邑等人恃眾而驕,揚言:「今百萬之眾,遇賊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當先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因此,不採用嚴尤的計策,將數十萬大兵包圍在昆陽小城,圍了數十圈。

隨後,王邑向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被重重圍困的昆陽漢軍,因為別無退路,人人奮力堅守城池。而王莽軍隊則因久戰疲憊,銳氣大減。

六月,劉秀率領的援軍抵達昆陽。到了昆陽城前,劉秀身先士卒,親領千餘精銳猛攻莽軍,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士氣大振,打贏頭戰。

劉秀接著以勇士三千人,迂迴到敵軍後方,偷渡昆水(今河南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起猛烈的攻擊。

已經吃了幾次敗仗的王邑依舊輕敵,他下令各營將領不得擅自出兵,他自己和王尋率萬人迎戰。激戰中,莽軍再敗,王邑兵馬陷入困境,王尋戰死。

昆陽城內,王鳳為首的軍隊見城外漢軍連戰皆捷,乘勢出擊。王莽軍隊因主帥戰亡,而且內外受敵,陣勢大亂,加上劉秀故意放出「宛下兵到」的訊息,一時風聲鶴唳,眾人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

就在此時,天象彷彿昭示著莽軍的敗亡,突然刮起大風,濃雲密佈,頃刻間,豪雨如注,滍水暴漲,莽軍涉水被淹死者,多達數萬,水為之不流。

莽軍敗戰,各州郡兵競相潰走,漢軍得到眾多的莽軍兵馬、武器、糧草,軍力更加茁壯,各地豪強紛紛使用漢年號,服從更始政令。

至於漢軍將領劉秀,則因自助、天助,成為以少勝多的英雄,一時之間,威震寰宇,不數年之後,遂成中興漢室之「光武皇帝」。史稱「東漢」,遷都洛陽。

◎晉滅吳之戰

東漢末年,民亂四起,爆發「黃巾之亂」,亂事雖被平定,但各地擁兵自起,中原大地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亂世平定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統一北方,南方由孫權雄據江東(長江下游),劉備則據徐州擴展勢力。天下逐漸形成三分(魏、蜀、吳)的局面。

話說三國時期,司馬昭繼承其兄權位,消滅蜀漢,掌握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 司馬昭病死,子司馬炎繼任。同年十二月,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立為晉武帝,改國號為「晉」(西晉),都洛陽。

從此,三國鼎立局面只剩下西晉與東吳南北對峙。

東吳水軍尚強,加之又有長江屏障,所以司馬氏不敢輕敵。對內先整頓內部,再廢除嚴苛律法、減免賦役、興修水利,以鞏固國內基礎。對外則厚待來降者,並遣使與吳和談,以為緩兵之計,而實際上卻密集整修水師,做戰爭之準備。

吳大帝孫權像。 唐· 閻立本《古帝王圖》局部。(維基百科)
吳大帝孫權像。 唐· 閻立本《古帝王圖》局部。(維基百科)

而東吳在大敵虎視眈眈之下,卻渾然不知警覺。由於孫權晚年時,「性多嫌忌,果於殺戮」,使得朝臣人人自危,東吳國力節節下滑。至孫皓即位,因其沉逸酒色、昏庸無道,使得吳國「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畜」,朝政更為混亂。

泰始五年(公元269年),晉武帝以羊祜都督荊州軍事,羊祜同時也是晉國攻吳的主謀大將,由他鎮守襄陽(今湖北襄樊)。

衛奡都督青州,鎮守臨菑(今山東臨淄北);司馬伷都督徐州軍事,鎮守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以這幾個州作為攻吳的基地。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司馬炎密令益州刺史王濬製造大船,長一百二十步,能負載二千人左右,遠望如河上的木造之城。除此之外,王濬還負責秘密訓練一支強大水師,「為順流之計」,以東吳做為假想敵。

東吳大將陸抗察覺到晉有滅吳的意圖,他並且大膽推知晉兵可能會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所以不只一次上書孫皓,請求加強在建平(今湖北秭歸)和西陵(今湖北宜昌東南、西陵峽口)的兵力,但孫皓對晉卻等閒視之,毫無戒心,他認為依靠長江天險,則東吳即可高枕無憂。

當建平太守吾彥發現了晉國造船所剩的碎木屑順江而下的事蹟後,也向孫皓報告,希望能增兵建平,以防晉採水軍攻擊,可是孫皓仍舊不予理會。後來,陸抗在憂慮中去世,此後吳中再也沒有能與晉抗衡之名將。

咸寧五年(公元279年),王濬、杜預(時羊祜已死,杜預代之)上書給司馬炎,認為東吳孫皓「荒淫兇虐」,「宜速征伐」。司馬炎於是率領大軍開始進攻東吳。晉軍二十餘萬,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行冠軍將軍楊濟為副,統領各路兵馬,按照羊祜生前擬定的作戰計劃,分六路出擊。晉軍的分路出擊,目的在快速切斷吳軍的聯繫,將其各個擊破。

晉的各路兵馬進圍建業。按司馬炎的規定,此時的王濬晉軍應該由王渾節度,可是王渾駐兵不前,且要求王濬也要停止進軍。王濬不服從命令,於三月十五日攻入建業,孫皓出降,東吳至此滅亡。

晉滅吳之戰,使晉統一了中原,也結束了自三國以來群雄割據、四分五裂的局面。◇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