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民族屬東夷族,周滅商時,商朝遺臣箕子曾建國於朝鮮。隨著歷史發展,中原與朝鮮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中原帝國是不是能使邊陲朝鮮臣服,甚至將政治版圖擴展到朝鮮領域,往往是中原帝國國力的重要指標。

◎漢武帝征服朝鮮

漢朝初年,朝鮮臣服於漢,當時遼東太守以朝鮮王滿為外臣,其任務是幫助漢朝看管塞外蠻夷,確保邊境安定無虞。後來,滿陸續併吞了周圍的幾個小國,朝鮮勢力逐漸擴大。

漢武帝(維基百科)
漢武帝(維基百科)

漢帝國經過文、景時期的休生養息,國力蒸蒸日上,到漢武帝劉徹在位後,極力向外發展,漢朝對朝鮮的掌握,趨向積極。元封二年,漢武帝派遣使臣涉何前往朝鮮,諭令當時的朝鮮王衛右渠到中原覲見,然而,衛右渠並未遵從。

涉何堂堂大漢使者身份,卻被邊陲屬國拒絕,吞不下這口氣,回到漢國邊境,將護送他的朝鮮裨王長殺害。事後,漢武帝沒有追究這件事,還任命涉何任遼東(今遼寧遼陽)東部都尉。

朝鮮王原本就無心臣服漢朝,加上部屬被殺,怎肯善罷干休?衛右渠立即整軍進攻遼東,擊殺涉何。漢與朝鮮的戰爭就此展開。

元封二年秋天,武帝招募死囚征討朝鮮,其戰略是海、陸兩面進攻。海路以樓船將軍楊僕為帥,領軍五萬,從齊國(今山東)渡渤海出征;陸路以左將軍荀彘為將,率軍從遼東出發,兩軍都以王險城為目標。

元封三年初,將軍楊僕率七千人先行抵達朝鮮國都王險城(今朝鮮平壤市南)。衛右渠堅守城池,後來打聽到楊僕並未全軍盡出,兵力有限,隨即出城襲擊。楊僕不敵,兵敗潰散,逃往山中,半個月後,始將潰逃的士兵集結成軍。

陸路方面,荀彘進入朝鮮後,往浿水(今北韓清川江)西部進攻。荀彘的攻擊也遭遇頑強的抵抗,沒有獲得勝利。

鑑於兩軍皆無法奏捷,漢武帝於是派使臣衛山率領龐大軍隊前往,迫使衛右渠歸順。衛右渠擔憂久戰之後,朝鮮無力抵擋,因此同意降服漢朝。

他派遣太子跟隨衛山到漢朝請和,並獻上戰馬五千匹,以及萬餘名士兵做為貢禮。

也是天象合該漢、朝再戰,原本就要和平收場的一齣戲,因雙方互不信任,戰事再度登場。

原因是朝鮮降兵人人都帶著兵器,衛山、荀彘懷疑其中有詐,因此命令太子不得攜帶兵器。朝鮮太子這一方也因為這個要求而心生畏懼,害怕衛山、荀彘是假談和之名行滅殺之實,於是率領士兵返回朝鮮。

太子回朝鮮後,荀彘領軍發動攻擊,攻勢順暢,擊敗浿水之濱的朝鮮軍隊,兵臨王險城下,而楊僕軍隊也至城下與荀彘會師,荀彘包圍城西北,而楊僕率部屯兵城南。

【漢軍終獲勝 朝鮮設四郡】

眼看勝利在望,漢軍此時卻發生內鬨。楊僕軍隊率領的樓船軍,因先前戰敗,信心不足,主張約降朝鮮;荀彘的軍隊乘勝而驕,不但主張猛攻,而且輕視楊僕軍隊。兩路軍隊就因作戰方針互不協調,圍在城下數月有餘,仍未能一舉破城。

朝鮮王右渠得知漢軍兩將不睦,採用離間計分化漢軍,他一方面遣使降服楊僕,而當荀彘的使者也來納降時,卻又故意不從。

荀彘因為楊僕戰敗在先,現在又與朝鮮私睦,懷疑他有叛變之心,於是密報漢武帝。武帝命濟南太守公孫遂前往調查。公孫遂聽從荀彘意見,殺了楊僕,兼併其所屬部隊。

事後,苟彘率統兩路兵馬,持續加緊攻勢,攻勢一波波,朝鮮相路人、相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等諸將害怕漢軍破城,投奔漢軍。元封三年夏天,尼谿相參派人刺殺朝鮮王衛右渠,率眾降漢。

總計武帝征朝鮮,用了10餘萬軍隊,歷時一年。降服朝鮮後,漢朝在朝鮮設置真番、臨屯、玄兔、樂浪四郡,版圖向東拓展。同年,武帝在西征方面又擊敗匈奴、樓蘭、車師,漢朝疆域含蓋今新疆東部地區,領域之廣,空前未有。

◎馬援平交趾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二月,素來臣服於中國的交趾郡(今越南北部)發生叛亂。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弭平叛亂。

交趾女子徵側(Trung Trac)因其夫為交趾郡太守蘇定所殺,憤而起兵反抗,其妹徵貳(Trung Nhi)也號召回應。

姐妹兩人所帶的叛軍得到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郡越人的支持,因此擊敗漢朝駐軍,攻陷嶺南65座城池。徵側自立為王,號稱「徵王」。

徵側自立為王後,東漢光武帝便下令南方各郡製造舟、車,修築道路,儲備軍糧,準備日後進兵平反叛亂。

建武18年四月,光武帝拜馬援為「伏波將軍」,當時馬援已五十多歲。他統領漢軍八千,合交趾兵共兩萬軍隊,以及兩千艘車船,採水陸並進方式,南攻交趾。

馬援大軍沿水路而進,深入交趾腹地,依山開道千餘里,直搗二徵巢穴,二徵落荒而逃,後來還是被馬援軍擒獲。建武19年五月,二徵被斬首,叛亂弭平。

馬援軍戰勝之後,並沒有馬上凱旋回來,而是率軍前進交趾南方,直至把二徵的黨羽悉數翦除為止。
馬援凱旋回歸之前,還在當地立銅柱表功,以為漢界之極,共有四處:

一在欽州之西為東界;一在憑祥州南界;一在林邑北為海界;一在林邑南為山界。

銅柱上刻:「銅柱折,交趾滅。」

馬援在建武20年(公元44年)九月勝利而歸,所到之處,協助百姓疏浚渠道、治理城廓,還把農耕技術教授給當地百姓,促進嶺南農業經濟的發展,成為一時佳話。

馬援在當地的聲望達到頂峰,受到很多百姓的熱愛與推崇,返回東漢之後,光武帝為表彰他的戰績,封他為「新息侯」。

馬援曾說英雄應死於沙場上,以馬皮來包裹屍體(馬革裹屍),意即:英雄的死是轟轟烈烈的,不貪生、不畏死。這句話正見證了馬援一生視死如歸的精神。

建武23年(公元47年),武陵「五溪蠻夷」叛漢,東漢陣營中沒有人能平之,這時,已年逾花甲、身染重疾的馬援,不顧家人反對,堅持請求披掛上陣,為國效力。

建武25年(公元49年),馬援在進擊武陵「五溪蠻夷」途中,病死於軍中。馬援死後不久,諸將領依照馬援所遺留的作戰部署進勦,果然討平了五溪蠻夷。

因馬援一生對國家忠義有成,後被追諡為「忠成侯」。◇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