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美之間漸行漸遠的局面,源自貿易爭端,而貿易爭端則與中國的「世界工廠」密切相關。這個「世界工廠」的衰退並非暫時現象,而是它的宿命,它衰退的原因恰恰就隱伏在它的崛起之中。

10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發表演說,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國際社會和中國國內引起了強烈反應。有中國的官媒表示,這篇演說反映出,美國的「太陽」已經落山,白宮的領導層因為惶恐不安和無力感,把中國當作「替罪羊」來轉移視線。美國的「太陽」是否落山,從目前美國經濟全球一枝獨秀來看,似乎言之過早,本文不準備討論,但中國的「世界工廠」的確因外企撤退而開始出現衰退跡象。目前中美之間這種漸行漸遠的局面,源自貿易爭端,而貿易爭端則與中國的「世界工廠」密切相關。這個「世界工廠」的衰退並非暫時現象,而是它的宿命,因為,「世界工廠」衰退的原因恰恰就隱伏在它的崛起之中。

一、「世界工廠」:世界和中國的不可承受之重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曾經成功地迎來了輝煌歲月,從2003年到2007年,中國的出口連續每年以高於25%的速度增長,一些年份的增長率甚至高達35%。1990年中國的製造業只佔全球的3%,而現在佔全球市場的一半;1990年中國的出口只佔全球的2%,2017年跳升到14%,在全球的出口份額增長了6倍。然而,這種全球獨一無二的快速崛起使得中國失去了對全球貿易格局的理性思維。經濟全球化能夠讓中國永遠成為全球的唯一贏家嗎?正是在這個關鍵問題上,多年來北京當局一直有一種戰略誤判,因為它不了解全球貿易格局的基本原理和演變趨勢。

按照國際貿易格局的常識來判斷,人口規模小的國家,出口數額小,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微乎其微,或可保持長期貿易順差;但是,對中國這樣的人口超級大國來說,全球市場卻顯得太小。可以這樣設想一下,假如中國能夠讓出口再保持20年的25%年增長率,那麼,中國的製造業將很快從目前佔全球的一半變成佔全世界的六成、七成,乃至八成;那時候,經濟全球化就演變成為中國經濟的「全球化」,中國一國獨好,其它國家則生存困難,世界上多數國家的製造業工廠將被迫關門,許多國家的經濟將瀕臨崩盤,中國的出口早晚一天會尋不到足夠的買主。中國的勞動力佔全球就業人口的26% ,即使全世界所有工業化國家都停止出口、把市場全都讓給中國,中國出口的輝煌歲月也不可能無限期延續下去。從國際經濟平衡的角度來看,這是不現實的,因為貿易必須互利,才能維持久遠;若中國一國賺盡了全球的錢,長期多賣少買,積累起巨額外匯儲備,以後誰還有能力持續從中國進口呢?

因此,中國的「世界工廠」,作為一個比喻,是對現實的描述,但如果它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快速膨脹過程,那就會變成世界的不可承受之重;而由於這個「世界工廠」主要依賴出口,它一旦變成世界的不可承受之重,也就同時成為中國的不可承受之重。本文開始提到的美國的「太陽」已經落山那個說法,如果僅僅用來認識美國製造業的空心化,也許不無道理;確實,在中國的有財政出口補貼的低價產品的多年壓力下,美國也難以承受就業長期低迷的困境。但這並非中美貿易戰的唯一原因。

二、「世界工廠」的技術升級:產生中美貿易戰的根源

眾所周知,中美貿易戰的另一個原因是知識產權問題。中國官媒稱,雙方已轉入長期對抗、互相對罵的狀態,美國指責中國是「作弊選手」,而中國則指責美國是「貿易霸凌」。所謂「作弊選手」,主要指的是中國「用市場換技術」的長期政策。

據中國的百度百科介紹,1984年3月22日中國國務院在批轉國家經委《關於做好技貿結合和舊設備選購工作的報告》的批語中說,「把對外商品貿易與引進技術結合起來,實行技貿結合,用我們的一部份市場換取國外的先進技術,這是加速我國技術進步的一項重大方針。」1998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就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利用外資水平提出若干意見,其中有兩處明確地提到,要實行「以市場換技術」。2000年中國準備加入世貿組織,而世貿組織明確禁止強制外資轉讓技術,中國修改了相關法規,字面上不再提這個口號。加入世貿後的18年,「以市場換技術」從明的變成了暗的,由地方政府出面,繼續要求外企交出技術和圖紙。而最近以「中國製造2025」計劃為代表的向高端製造業進軍的計劃,提出了短短幾年內實現「世界工廠」技術升級的目標,為了達成目標,「獲取」外國技術的種種活動日益活躍,因此也把侵犯和保衛知識產權變成了中美之間的爭執關鍵點。

中國決心向高端製造業進軍,是因為「世界工廠」正在失去綜合競爭力。早在中美貿易戰爆發之前,中國的「世界工廠」就出現了局部衰退跡象,其標誌是服裝和床上用品製工作大規模遷往東南亞和南亞,因為中國的勞動成本、能源價格、稅收(包括社保收費)迅速上升,而匯率則居高不下。據波士頓諮詢公司2014年的調查,當時中國的製造業平均成本比美國只低5%左右。幾年前,勞動密集型的服裝和床上用品產業首先撤離中國。為了因應這種趨勢,廣東省首先提出,通過對外企的「騰籠換鳥」產業政策,實現「世界工廠」的技術升級。

如果「世界工廠」的技術升級主要依靠自主研發,誰也不能說三道四。但是,中國製造業向高端進軍所需要的大量民用技術,不可能全靠政府資助的自主研發,那種技術開發成本過高,耗時過長,所形成的產品和技術只適用於軍用領域,在民用品領域裏不具備商業競爭價值。於是,從國外設法「獲取」技術,就成了「世界工廠」技術升級的重要手段和捷徑。關於這一點,我在《中國高科技領域「彎道超車」的三個迷思》一文中有具體分析,在此不敘。

三、「世界工廠」的宿命

研發成本高昂的先進技術並非路邊野花隨便采,技術被「拿走」後的外國企業,將來要面臨的不僅是同類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奪陣掠地」,而且,其知識產權的價值構成了中國企業的額外利潤和這些外國企業的長期損失。所以,美國把侵犯知識產權視為中美貿易戰的關鍵問題。而「世界工廠」的技術升級又離不開「拿來」的技術,於是,中美雙方的貿易談判就以互懟終場。美國提高了中國出口產品的關稅,其效果真的如中國官媒所說,「射出的子彈最終會打痛美國消費者」?這可能在短期內對美國市場有一些影響,但美國的進口商將逐步調整其供應鏈,在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另建工廠,甚至將供應鏈改設美國國內。台商郭台銘在美國新建蘋果手機裝配廠,就是一個例子。供應鏈的轉移,可能需要幾年時間,中國的外企因此會兩分化,以中國國內或歐洲、中東市場為重心的外企會堅守在中國的「世界工廠」,而依靠美國訂單的外企則會逐漸撤離。在此期間,中國的「世界工廠」將邁過頂峰,逐漸走向衰退。

我所說的中國「世界工廠」的「宿命」,有三層意思:第一,中國的「世界工廠」因低成本而崛起,最後因壟斷能源的國企高價格、地方政府不斷增加的稅負、以及人民幣的高匯率,最後這個「世界工廠」的成本持續上升而逐漸失去了國際競爭優勢;第二,「世界工廠」如果沒有技術升級,就沒有出路,而短期內要快速實現技術升級,就指望不上政府資助的自主研發,中美貿易戰即源自「世界工廠」的「拿來主義」技術升級手法,而貿易戰的結果則是「世界工廠」的衰落;第三,中國的經濟,成也「世界工廠」,衰也「世界工廠」,沒有它,中國不會有過去二十多年的經濟榮景,而為了維持這個「世界工廠」的活力,中國付出了貿易衝突的代價,失去了部份美國市場,卻仍然無法挽救即將逝去的經濟繁榮。

如果中國不是一個集權國家,政府不害怕全面開放市場,不因為擔心外資撤離而頑強守護人民幣匯率,也沒有和假想敵美國「一較高下」的決心,那麼,中國的「世界工廠」就還有一條出路,那就是讓外企在中國自由地獨立經營而不必強行合資,不給外企設定外銷比例,政府也不必為了獲取外匯而用出口退稅變相大量補貼中國的出口企業。可是,這條路在中國走不通。歸根結底,中國「世界工廠」的宿命,其實是現行制度的宿命。#

(大紀元獨家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和鏈接)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