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現代人腸胃問題多多,其中便秘更是令人有苦難言。
面對滿腹廢物排不出去,讓我們來聽一聽西醫師如何「解秘」?
「哎喲!在廁所蹲了大半天,手機滑了好幾回,仍然無法正常大便!」坐困茅廁的35歲黃筱宜,忍不住跟同事訴起苦來,「我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嗯嗯』了,本來想趁休假期間,工作壓力沒那麼大,可以好好地清清體內的宿便,沒想到竟會這樣?」
像黃小姐這樣年紀輕輕就飽受便秘之苦的人,越來越多。
為何便秘現象有年齡層下降的明顯趨勢?除了工作壓力大,家醫科醫師林旭華表示,以下3種常見的生活習性會引來排便危機,而這些都是人們意想不到的習慣,值得讀者警惕。
1.發揮憋功忍著不上廁所
不少年輕人有便意時,因為工作繁忙,經常刻意憋著,想晚點再上廁所。問題是糞便停留在腸道越久,其中的水份會被吸收得越多,變得更加乾燥,解便自然就困難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人不習慣使用外面的廁所,無論出門在外或在學校,堅持撐到回家才如廁,長期下來影響了腸道的健康。
2.輕忽排便的黃金時段
如同規律吃飯一樣,規律解便也很重要。清晨起床和早上用餐後會有「排便反射」,這是人體排放糞便的兩個黃金時間,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輕忽了它的重要性。
排便反射發生在二個黃金時段
第一個黃金時段
早晨起床後,人由平躺轉為起立姿勢,結腸會發生「直立反射」,推動糞便下移進入直腸。
第二個黃金時段
吃完早飯後,體內會產生「胃——大腸反射」。
然後,腸子藉由規律的收縮,慢慢將糞便從直腸推到肛門口,這個蠕動動作讓人產生便意。
如果未能掌握上述黃金時段,培養定時大便的習慣,很容易招來便秘危機。還要注意一點,當有便意時才去上廁所,排便時間則不宜拖太久,最好在5~10分鐘內完成。若一直解不出來,就應該離開廁所,等下次想上大號時再如廁。
3.手機或書報雜誌不離身
現代人常見的不良排便習慣,除了經常性憋便、未定時解便之外,還有上廁所時一心二用,例如邊滑手機或邊看書報雜誌。
上大號時不專心會無法順暢解便。排便的整個過程是大腦控制的,大腦通知中樞,中樞再通知肛門排放糞便;而滑手機或閱讀書報、雜誌會分散大腦的注意力,讓大便停留在肛門部位,下次需要更加出力才能排出。
長期如此,不但破壞了排便反射,還容易擠壓到肛門口的血管,引發腫脹、疼痛,甚至出血,進而形成便秘、痔瘡、肛漏等疾病。◇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