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從兒童時期進入中學階段,都會有情緒彆扭的狀態出現,因為她們的自我認同還處於摸索階段,會突然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同學不經意一句話,都會造成心理負擔。有位媽媽幫助女兒度過這個黑暗期的方式很特別,甚至還成了女兒的論文主題。

尷尬年紀的青春難題

青少年上了中學就會面對同學壓力、自尊心低落的考驗,同學相處狀況成為決定她們的學校生活是否開心的關鍵。 

另外,她們開始學習脫離對父母的心理依賴,有了想要自己作主的渴望,因而叛逆意識也會逐漸升級。這時候就考驗父母如何用智慧對待了。來看看故事中這位媽媽如何跟女兒溝通。 

2003年,當住在俄亥俄州的絲凱古爾德(Skye Gould)要上中學時,也正是全家要搬去遠在南方的佛羅里達州的時候。生性自卑又害羞的她,對於轉學生活的適應感到很害怕,也很沮喪。 

她說,當時整天都在擔心,怎麼面對新環境和新同學,怕自己做不好會被取笑甚至欺負。

媽媽有錦囊妙計

不過,幸運的是,媽媽史蒂芬妮史蓋拉(Stephanie Skylar)早就想好對策了——媽媽開始每天在午餐盒裏放愛心小紙條,一方面給女兒驚喜,同時也能安撫她在學校的緊張情緒。

那是媽媽的貼心小叮嚀和生活智慧小語分享,還包括如何交朋友和跟人相處等等。 

她希望能讓女兒在學校「不再覺得孤單,因為有媽媽的話陪伴她,幫助她用不同的眼睛看世界。」 

而對女兒絲凱來說,「這個小紙條的對話,讓媽媽對我的叮嚀不再是壓力,寫在紙上反而感覺是甜蜜的心裏話,給人溫暖,降低了發生言語衝突的機會。」 

多年後,絲凱有一天再度回想起這些對話的溫暖記憶,於是申請了臉書主題帳號,公開分享媽媽的愛心和智慧,沒想到竟引來許多為人父母和子女的網友的熱烈討論。

「媽媽的話」寫些甚麼?

來看看媽媽的愛心。 

「想交哪一個朋友,就先稱讚對方,讓對方知道你的善意。」「想想看她們有哪些舉動令你覺得很棒,讓對方知道你如何被她們激勵。」 

「不要太快對女孩們下判斷,你應該永遠試著找出對方的優點,而非缺點,正面看法掌握在你手上。」 

「就算當你再怎麼不開心,也要對人保持善意的笑容。」 

絲凱說,這些「媽媽的話」幫助她建立了自信,教會她怎麼跟人相處、做朋友,每天收到小紙條都讓她感到很開心。 

11年後的2015年,絲凱再度回想起媽媽的愛心。於是她打電話問媽媽,那些便當紙條是否還在,果然媽媽說「當然還在」。

意外的生日驚喜

結果,在媽媽生日時,絲凱送給她一個禮物驚喜:她把當年的紙版「媽媽的話」變成網路公開版,與網友分享,向媽媽的愛心致敬。 

當媽媽打開臉書頁面「媽媽的話」(Advice from My Mom)時,既感動又興奮!這是當年每天累積下來的紙片,隨手的隻字片語,都被細心的女兒一一拍照並整理成不同類別的內容再度呈現,如今成了眾多陌生網友討論親子溝通的借鑑!媽媽真是深感榮幸呢! 

看到自己的付出被女兒珍惜,媽媽流下欣慰和感謝的淚水。 

由於臉書引起的共鳴,絲凱決定繼續探討這個親子溝通議題,把它變成論文研究的起點。媽媽也萬萬沒想到,自己的愛心會在多年後更顯出珍貴的意義,成為女兒論文的內容,這將是一個永生難忘的紀念了! 

2015年時,絲凱的故事還登上了《早安美國》線上版的點閱排行榜。◇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