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耀眼奪目的中國文學史,不能不提到歷朝歷代文人所喜好的詩歌,而兩千多年來詩壇更是人才輩出,星光燦爛。他們中有的文溫以麗,意悲而遠;有的詞旨清捷,怨深文綺;有的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有的奔放瀟灑,清新飄逸;有的沉鬱頓挫,細緻入微⋯⋯然而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的詩歌蒼涼深遠,吞吐天地,大氣雄渾,不僅抒王者之心胸、抱負,而且其刀筆合一,在眾多的詩歌大家中,別有一番風骨。

這位詩人就是生活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曹操。無疑,曹操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正是他非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且知人善用、用人唯才,使其建立了可以抗衡群雄的軍事力量,並在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後,逐步統一並實際統治了中國北方。

在統一的過程中,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一方面廣納文士,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局面;一方面自己身體力行,創作了不少流傳後世的詩作。正如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尤其是曹操,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無疑是其最為重要的代表。

魏武風骨,氣韻沉雄

曹操詩歌現存二十六首,從藝術形式上說,曹操的詩全部都是樂府歌詞,他多用樂府舊題,敘漢末實事,也有少數自擬新題之作。史家說他「御軍卅餘年,……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所謂「詩言志」,「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諸言」,因此從內容上看,曹操的詩作或抒發其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或表露其濟世安民、統一國家的雄心和抱負,或反映漢末動亂、民生疾苦、戰爭艱難以及將士們的思鄉之情,或傳遞了其對神仙世界的嚮往之情。

抒發政治理想

曹操有兩首詩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一首是《度關山》。詩中云:「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侈惡之大,儉為共德。許由推讓,豈有訟曲?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曹操從「人為貴」入筆,從「立君牧民」寫起,通過敘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則,認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備者,是國家昌盛的基本保證;並且強調「儉為共德」,才能廢止奢靡之風。在這基礎上,曹操提出「讓」與「兼愛」,即國君賢明、君民平等、執法公正、訟獄不興的大同思想,表達了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安定的願望。

另一首是《對酒》,詩中描述了一個太平環境裏人們的生活景象:「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禮讓,民無所爭訟。三年耕有九年儲,倉穀滿盈……爵公侯伯子男,咸愛其民,以黜陟幽明。子養有若父與兄。犯禮法,輕重隨其刑。路無拾遺之私。囹圄空虛,冬節不斷。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在曹操看來,沒有官吏上門催租、政治清明、監獄空虛、路不拾遺、老有所養且以壽終等,就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會。而曹操正是願意為了這樣的政治理想而不斷追求之人。

表露雄心壯志

曹操詩作的一大特點是善於直抒胸臆,直陳其事。他在《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這三首代表作中,表達了自己的雄心壯志。

前兩首詩是曹操在平定北方豪強烏桓,勝利回師途中所作,其英雄氣魄令人慨歎。《觀滄海》中云: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眼中」的景和「胸中」的情交融中,藉由描繪大海來比喻自己的博大襟懷和征服天下的雄心,頗有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

再如《龜雖壽》透過神龜、騰蛇的比喻,表達了生命終有盡頭的觀點,但卻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即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盪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也就是說,雖然到了晚年,但他那顆勃勃的雄心永不會消沉,對宏偉政治理想的追求永不會停息。

而《短歌行》則作於曹操平定北方後,率軍南征至長江,與孫權決戰之時。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認為:「此是曹孟德言志之作」。詩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詩歌伊始便發出了時光短促、人生幾何的慨嘆,這大概是因為業已54歲的曹操感到年事漸高,時日見淺,但統一大業卻仍舊未完成。為此,他求賢若渴。詩中表達道:對於已經「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闊談宴」,熱誠相待;對那些尚在「繞樹三匝」、徘徊不定的賢士,則發出「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呼喚。

曹操那愛才、惜才、禮賢下士的政治家的寬廣胸襟,以及渴望「天下歸心」的宏大志願和信心,無不從此詩中傳遞,而這樣意境廣闊、大氣的詩歌,也只有像曹操這樣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誦出來。

反映現實社會

曹操寫的反映漢末社會現實、百姓疾苦的詩篇,讀來也讓人心有慼慼焉,代表作有《蒿里行》、《苦寒行》、《卻東西門行》、《薤露行》等。

《蒿里行》寫於曹操討伐謀逆的董卓時。詩歌描寫了戰爭帶來的危害:「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其傳遞的是曹操對陷於苦難中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苦寒行》寫於曹操征討袁紹之甥高幹時,描寫了委曲如腸的阪道、風雪交加的征途、食宿無依的困境,「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由此將士產生了「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思欲一東歸」的思鄉情。曹操的現實描摹讓人猶身臨其境,可感卻不可言說。

《卻東西門行》則描寫了久戎在外的將士們懷鄉思歸之情。詩風與《苦寒行》接近。詩歌悲涼中不顯得過於柔綿,反而迴盪著剛健爽朗之氣。

遊仙詩

曹操的詩作中有一些是遊仙詩,計有《秋胡行》二首、《氣出唱》三首及《精列》、《陌上桑》等共七首,佔其詩歌創作的三分之一,比例甚高,基本屬於晚年之作。這表明晚年的曹操對於另一世界的探求。

遊仙詩源於漢代以前的道家歌賦,詩中主要描繪的是仙人、仙境或仙人傳說,同時表現遊仙境與仙人共樂的景象。如《氣出唱》三首就描寫了仙界的美妙景象:「仙人欲來,出隨風,列之雨。吹我洞簫,鼓瑟琴,何誾誾!酒與歌戲,今日相樂誠為樂。玉女起,起舞移數時。」「仙人玉女,下來翱遊。驂駕六龍飲玉漿。河水盡,不東流。解愁腹,飲玉漿。」

在代表作《精列》中,素懷統一華夏之志的曹操,因尚未完成其志向,於是想到要去崑崙、蓬萊尋求長生之術,「思想崑崙居」,「志意在蓬萊」,來完成他未竟的事。但是,正當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時,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又使他發出了「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的感嘆。

此外,曹操的詩歌中還有讚揚周文王事殷、齊桓晉文匡扶周室事跡,以及歷史上的賢德帝王、名臣的作品,如《善哉行》、《短歌行‧周西伯昌》。曹操藉此表明自己忠於漢室的忠義之心。因此,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取代漢室稱帝。

對當世和後世影響

清代詩人沈德潛曾指出:「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漢代崇賦而輕詩,以致詩歌創作日漸沒落。而曹操繼承了漢樂府詩「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以現實生活為寫作素材,尤其是對重大政治事件的描寫,都是重大突破,而其對建安文學形成慷慨悲涼的特質、對建安風骨的形成,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不僅定下了基調,也是開創者。不少建安詩人緊隨曹操身後,創作了不少優秀詩作。建安文學上承西漢,下開盛唐,獨領風騷數十年,並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頁。

此外在語言風格上,曹操使四言詩再度大放光彩,是「於三百篇外,自開奇響」,而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五言詩,在曹操成功用其反映社會生活後,五言詩成為魏晉南北朝詩歌的基本形式。

歷代文學家對曹操詩歌也多有評論,如南朝鍾嶸《詩品》中評價「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宋敖陶孫《詩評》中言:「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劉熙載《藝概》中道:「曹公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

而千百年後,當我們再讀曹操的「梗概而多氣」的詩作時,我們的心靈依然受到震盪。遙想當年,魏武風骨,當世無雙。◇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