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於2014年委託顧問開展「發展新界北部地區初步可行性研究」,研究範圍面積約5300公頃,涵蓋沿主要跨境運輸走廊,由邊境禁區釋出的土地、打鼓嶺的坪輋和恐龍坑、缸瓦甫、龍躍頭、新田、落馬洲一帶,但不包括現有的上水及粉嶺新市鎮。近日政府提出兩個建議發展方案,分別可容納25.5萬人及35.5萬人,提供21.5萬個就業人口,發展年期分別長達22年及26年。

該研究初擬訂三個發展方案並進行評估,最終選用了當中的兩個方案,因第三個方案人口密度過高,就業職位較少,因而不擬進一步研究。

方案一建議發展容納 25.5 萬人口及提供 21.5萬職位的生產型都會,就業及人口比例約84%。報告指在維持現有重點鐵路(西鐵及擬建的北環線)及公路(吐露港公路及大欖隧道)的運作水平下,應盡量提高發展程度,需興建一條可能的南北方向鐵路,以連接香園圍至附近的新市鎮。該方案涉及共2期、共22年的發展。第一期發展將利用擬議的北環線,全面發展落馬洲具發展潛力地區,預計新界北西部和東部的第一期發展,將提供共9.5萬人口與11.9萬個職位;第二期則建議用南北方向鐵路連接至附近的新市鎮,覆蓋皇后山、坪輋、打鼓嶺和恐龍坑,以帶動新界北東部的進一步發展,預計可增加16萬人口和9.5萬個職位。

方案二容納人口增至35萬人,但職位數目維持在21.5萬,涉及共3期、26年作發展,發展密度較高,住宅地積比達7.5倍,與九龍區相若。報告指出,與方案一相比,方案二主要探討南北方向鐵路進一步向南延伸,連接其他新市鎮,以支持更高的人口水平。第一期發展與方案一相同,提供9.5萬人口與11.9萬個職位;第二期則透過鐵路線覆蓋香園圍、打鼓嶺、坪輋和皇后山並連接至附近的新市鎮,進一步帶動新界北東部的發展,增加16萬人口,包括恐龍坑一帶位於擬議環市道路以東約16公頃的土地;第三期會透過鐵路線延伸發展恐龍坑餘下的88公頃土地。

圖為打鼓嶺概念規劃的兩個情境圖比較。(規劃署文件擷圖)
圖為打鼓嶺概念規劃的兩個情境圖比較。(規劃署文件擷圖)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