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民陣以反威權政府的主題舉辦遊行,有意見以為反威權主意太抽象,隨後的發展讓香港市民看到威權主義的本質。簡言之,威權政府大權獨攬不接受制衡,今天市民清楚看到現有的制衡機制逐步被破壞。

行政長官選舉顯然是北京充份操控;上屆選舉,民主運動已無意推出候選人參選。現在連立法會選舉政府也要掌握對候選人的政治審查權,逐步把激進民主派摒除於立法會選舉之外。這樣下去,立法會的制衡力量會大打折扣。

事實上,每次選舉均取得百分之五十五到六十選票的民主運動,在不民主的選舉制度底下,始終居於少數。最近建制更以多數的暴力,修改《議事規則》,限制反對派的運作;連選舉日的投票時間都要壓縮,真是無所不用其極。當然,警隊與律政司司長均在特區政府掌握之中。

制衡的機制逐步受到削弱,市民的尊嚴和基本權利無法保障。社會上的不滿,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憤怒,更難化解。時代不同了,社會的訴求也有所改變,今天市民不會接受政府大權獨攬去推動經濟發展。特區政府的權力更大了,推動經濟政策、民生政策是不是更順暢呢?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選舉主任既是警察,又是法官,被褫奪參選資格的候選人基本上沒有上訴的機會,連人大常委基本法委員會成員陳弘毅也承認這樣的安排尚未有清晰的法理基礎。這種機制適足以破壞選舉制度的正當性。

獨立固然是政治禁忌,現在連民主自決也不可提。更橫蠻的是,褫奪周庭參選資格的理據不乏「誅心論」,牽涉到參選人的所謂「誠意」。2016年立法選舉時,有參選人簽了確認書仍然被褫奪參選資格;有拒絕簽署確認書者仍然獲准參選。這正是林鄭月娥所抨擊的「雙重標準」!

上周日支援周庭和姚松炎集會的參與者不多,這是令人擔心的現象。市民悲觀的氣氛很濃,無力感也在擴散,不少人打算移民或當順民,民主運動近期能實現的目標也真的缺乏。但一天不放棄抗爭,一天也起碼能維持本身的尊嚴;放棄抗爭,威權政府就更橫行無道。

姚松炎的候選人資格終於被確認,不需要有候補人選。但之前兩個星期的爭議,是值得汲取的教訓。作者一貫的立場是:認清主要矛盾;民主運動內部起碼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從對話與討論中加強互信,促進合作。

實踐民主須要建立健康的政治文化,說起來是老生常談,實行起來卻不容易。民主運動缺乏公認的領袖,一個鬆散的組合很難有嚴格的紀律,因此健康的參與文化更重要。非常明顯,中共蓄意打壓、分化民主派,我們還能不提高警惕嗎!◇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