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邶風.雄雉》

雄雉于飛,泄泄其羽。

我之懷矣,自詒伊阻。

雄雉于飛,下上其音。

展矣君子,實勞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云遠,曷云能來?

百爾君子,不知德行。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雄雉于飛,泄泄其羽:雉,音智;野雞。古人認為野雞的種類很多,《說文》:「雉有十四種。」于飛,偕飛或在一起飛。泄泄,音異;弛緩、緩飛貌。「泄泄其羽」指突然收起翅膀緩飛貌。朱熹《詩經集傳》:「泄泄,飛之緩也。」

幾隻野公雞在一起飛,它們突然收起翅膀放緩飛行。(言外之意,發現野母雞了。)

我之懷矣,自詒伊阻:懷,本義為懷念、思念;本詩指心裏有放不下的事情或執著。《說文》:「懷,思念也。」詒,音怡;遺留。《說文》:「詒,相欺詒也;一曰遺也。」伊,這些或那些。阻,阻礙、困難、麻煩。

因為我們心裏有放不下的事情(或指心裏有執著不放的東西),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麻煩都是自找的。

雄雉于飛,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實勞我心:音,指野雞的叫聲。下上其音,指下面的野母雞和上面的野公雞叫聲互相應和。展,誠信。勞,音義通「擾」,擾亂。

野公雞在天上飛行,聽到野母雞在下面的叫聲就與其應和(言外之意,野公雞無法繼續飛行了)。想成為一名誠實守信的君子,人世間有很多東西在擾亂著我們的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遠,曷云能來?瞻,音沾;仰視。《康熙字典》:「【韻會】仰視曰瞻。【詩.邶風】瞻彼日月。【禮.曲禮】視瞻無回(進入別人的房間,目光不要東張西望、上下掃視)。」悠悠我思,形容思緒遼闊而深遠。道,本詩指天地間的至理大道。曷,音義通「何」。

抬頭仰望日月星辰,我們會有很多的思考和疑問。道,他看起來離我們那麼的遙遠;怎麼才能讓自己入道呢?(或者說:要怎麼做,天地間的至理大道才會在我們的心中顯現呢?)

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百,百人或一百多人。爾,你們。君子,本詩指大學的學生;當老師的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成為君子,所以以君子來稱謂學生也是在激勵學生去做好。忮,音制;妒嫉。《莊子.齊物論》:「大勇不忮。」求,貪求。臧,音髒,善。

你們這一百多名學生,現在還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道德及品行的品質。其實只要不妒嫉,不貪求名利,怎麼會不變好呢?

本詩的作者為南宮括[1]。南宮括於周文王在世時就是五位賢臣之一,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有很多他的記載及傳說。

傳說中南宮括是中華民族南宮姓氏的始祖,他不僅文采斐然,而且武功高強,善使一口大砍刀,有萬夫不當之勇。周武王滅紂後,南宮括被封為大宗伯(九卿之一,分管禮樂等)。在周成王初期(周公旦輔政期間),南宮括依照周文王留下的禮制,在王都的郊外建起了西周王朝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大學(太學)。

王都大學校址稱為「辟雍」,所有的建築頂部為圓,基座為方,象徵著「天圓地方」的儒家學說;王都大學四周環水,象徵苦海無邊,人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必須經過修煉才能返回天上的家園。只前門有一便橋通向外界。

王都大學第一屆學生中就有周成王,還有朝廷中「士」以上官員的嫡長子,三公的嫡子等。這些學生的年齡都在二十歲以下,十四、五歲以上。因此,第一屆的學生只有一百多名。大學的教學、教務等具體事情由南宮括(大宗伯)的部屬大司樂(亦稱為大樂正,中大夫)、樂師、大胥、小胥等官員負責處理。由於周朝的第一所大學是南宮括主持建立起來的,用現代的話說,他等於是周朝王都大學的第一任校長。所以在秦漢以後,古人也將「皇室及王侯子弟的學宮、太學」稱為「南宮」[2]。

〈雄雉〉這首詩是南宮括在第一屆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後來此詩亦成為王都大學學生的座右銘。之所以採用「邶風」這種曲調形式唱誦自己的原創詩詞,是因為周武王在滅紂後,將紂王的嫡長子武庚及部份商朝遺民分封在邶這個地方,「邶風」其實是商朝的「國風」,她的曲調形式是商朝的開國聖王成湯傳下來的。因為夏朝及商朝都有大學,只是稱呼不同而已。所以,用「邶風」來創作及唱誦詩詞,有承前啟後的意謂。

唱詩句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是周朝主流社會人士聚會時的交流形式之一,《春秋三傳》中記載了很多這樣的事例,讀者可參考詩經〈綠衣〉的賞析。

雄雉于飛,泄泄其羽。我之懷矣,自詒伊阻。

幾隻雄雉在一起飛,牠們突然收起翅膀放緩飛行。因為我們心裏都有執著不放的東西;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麻煩都是自找的。

幾隻雄雉本來在一起飛,突然都放緩飛行,是因為受到下面雌雉的吸引,因此「不能奮飛(〈邶風.柏舟〉)。當人執著於名、利、情,受其誘惑而無法割捨時,就如同雄雉受雌雉的誘惑而無法繼續飛行,在校的學生就有可能學業無成;在朝為官的官員就有可能會做錯事甚至造業,給國家、家庭、個人都造成損失。

通過「雄雉于飛,泄泄其羽」的現象,來比喻及告誡大學的學生們,不要被常人的名利情所誘惑,否則出現的麻煩都是自找的。

雄雉于飛,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實勞我心。

雄雉在天上飛行,聽到雌雉在下面的叫聲就與其應和。想成為一名誠實守信的君子,人世間有很多東西都在擾亂著我們的心。

「下上其音」是指下面的雌雉用其叫聲誘惑著在天上飛行的雄雉,雄雉不僅「泄泄其羽」無法繼續飛行,還與雌雉的叫聲相應和(比喻與其同流合污了)。以之教導學生,想成為一名遵循周禮、誠實守信的君子,就要禁得起誘惑,不能與道德不好的人同流合污。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遠,曷云能來?

抬頭仰望日月星辰,我們會有很多思考和疑問。道,他看起來離我們是那麼的遙遠;要怎麼做,天地間的至理大道才會在我們的心中顯現呢? 

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你們這一百多名學生,現在還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道德及品行的品質。只要你們能不妒嫉,不貪求不屬於自己的名和利,怎麼會不變好呢?

本詩的第四章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們,想入道得法,必須從不妒嫉不貪求開始。也就是從做好人開始,逐漸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才能入道得法逐漸了解宇宙的真相。

孔子在《論語.子罕》中曾講解過本詩第四章的內涵。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孔子說道:「穿著舊的、內有爛棉絮袍子的人和穿著狐貉皮衣的人一道站著,不覺得慚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詩經》上說:『不嫉妒,不貪求,為甚麼不會變好?』子路聽了,便老念著這兩句詩。」孔子又道:「僅僅這樣,哪裏稱得上好呢?」

孔子這段話有很深的內涵。筆者試著解讀其言外之意是說,看到別人有好的地方,我們既不妒嫉,也不去貪求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金錢、美女、名利地位等),按這樣的心性標準去為人處事,個人的道德品質也會逐漸提升。而子路只是嘴上念著「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卻沒有去實踐,那道德品質怎麼能好得起來呢?

我們可以明白古人辦學,是把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擺在第一位的,所以南宮括說:「你們這一百多名學生,現在可能還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其實我告訴你們,不嫉妒,不貪求,德行怎麼會不變好呢?」

孔子在《論語》中也特地強調了,只是在嘴上念著「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還不夠,必須在現實生活中照著去做才行。

現代社會有些人把培養出來的學生能當大官、發大財、出人頭地,當作辦學成功的標誌,並以學生中有一兩個大官或大款而沾沾自喜;他們強調的是「個人奮鬥」,至於個人奮鬥過程中是否有不道德的行為,卻很少有人去深究。個人淺見,如果不注重對學生道德品行的教導,只注重生活技能的教學,那就是誤人子弟。因為道德敗壞而技能好的學生,他有可能會用技能去幹壞事;而且道德敗壞的人當了大官,他做的壞事所造成的惡果就更大,面臨的結局就更可怕,禍及家人。善惡有報是天理啊!◇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