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黨主席胡穗珊退黨,引致黨內外不少議論。作者對事情缺乏充份了解,無意討論事件細節;但整個民主運動應該有所反思。
首先是對栽培年輕一代黨員必須有足夠的重視。就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交棒工作做得好的民主黨、公民黨成績較為理想,交棒工作欠佳的工黨和民協成績下滑。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泛民政黨的第二代必須全力接觸社會上的年輕一代和有關的基層組織。
建制陣營其實相當重視打擊泛民政黨的第二梯隊,民主黨的後起之秀經常是狙擊的對像。2015年底的區議會選舉,民主黨的尹兆堅、公民黨的譚文豪失利,這自然是建制派的傑作。
相對而言,民建聯等建制派的政黨扶植第二梯隊工作做得很不錯。當然,它們有各種紅蘿蔔去安頓黨內「元老」,例如人大、政協的席位以至社團、智囊的高職。
民主運動的第二項反思是組織內部的民主制度。我們爭取民主、法治,必須努力建立組織內部的民主機制和程序,力求避免「大佬文化」、「大姐民化」。紀律委員會必須遵循嚴格的機制,最好能訂立上訴制度,以健全的機制去處理分歧和糾紛。
最後,任何組織總不乏有人事上的衝突和摩擦,各方應該以大局為重,多一分忍讓與包容,避免「親者痛、仇者快」的局面。凡此種種,說時容易做時難,但總是我們經常重視的原則。
近月法庭重判參與示威、遊行的社運活躍人士,對民主運動造成打擊,從而產生「大和解」的提議。作者不反對「大和解」,但也不寄以厚望。同樣,我們應該考慮一些基本原則。
首先是認清主要矛盾。民主運動的主要矛盾當然是打壓市民基本人權的專制政府,後者是民主運動抗爭的主要對象。如果一個組織在行動上把一些持異見的民主運動組織視為主要攻擊對象,那就成為破壞民主運動的力量。
同是民主運動的成員,能合作就多一點合作。區議會選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民主運動力徵得各成員政黨的同意,上一屆選舉向各個傘後組織單方面提供資訊,希望儘量避免碰撞,一起爭取好成績。
彼此有分歧,應該可以討論。目前所有組織應該做的,就是避免相互攻擊,逐步建立理性討論的風氣,而不是提出「大和解」。具體而言,如果能有機會組織一系列的研討營,就一些重要的議題和民主運動的路向,進行討論,可能是一個好的開始。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打擊,普羅市民期待各方的團結,這很可能是一種奢望。但避免不必要的相互攻擊,進行理性的辯論,應該是各方努力的方向。◇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