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資者的境外併購近年來激增,去年更是創下歷史紀錄。不過,自今年以來,中企的海外狂購受挫,遭到內外夾擊。一方面是中共嚴控資金外流,另一方面是外國監管機構越發警惕中共的投資意圖。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說,2017年上半年中國海外併購額總計726億美元,這遠低於2016年上半年創下的1,293億美元的紀錄水平。

導致海外併購額劇降的因素之一是中共限制境外「非理性」投資,另一個就是,西方政府在採取行動阻止中企進入可能引發國家安全問題的行業。那麼,中資企業日前在海外投資具體面臨怎樣的內外夾擊呢?

控制資金外流 中共限制中企境外投資

中企近年來掀起瘋狂的海外投資潮。《金融時報》引用金融市場平台Dealogic的數據說,去年海外併購額創下歷史新高,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

北京當局擔心這種瘋狂投資會加劇資本外流,使得人民幣貶值壓力將會繼續,從而再導致中國資本外流進一步惡化。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警告說,資本外流和人民幣貶值相互強化的風險可能會加劇國內產業空心化。

彭博社2016年11月末的報道指,中共將嚴格控制中企在海外100億美元以上的併購交易、嚴控國企在境外投資額10億美元或以上的地產項目以及非企業核心業務境外投資額10億美元或以上的交易。

北京當局上周五(8月18日)針對加強資金管控再發重要通知,限制中企在多個領域進行境外投資,包括房地產、酒店、影城、體育俱樂部、賭博業等領域。但對能源基礎設施和科技產業等領域的投資不予限制。

《紐約時報》報道說,北京當局在「通知」中表示,將對違反境外投資規則的企業進行懲罰,並建立違規投資黑名單。這是迄今為止當局對抑制海外投資發出的最強烈的信號。

對於萬達、安邦、復星這樣的海外併購凶猛的明星企業,中共銀監會6月中旬曾要求各銀行排查這些企業的境內外投資。

多家報道稱,安邦、萬達等企業目前都已經陷入困局。幾年來習慣於買買買的王健林今年7月曾表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我們決定把主要投資放在國內。」

彭博社7月17日的報道說,當局的審查阻礙了王健林打造全球娛樂帝國的嘗試。消息人士指,萬達的六項投資包括併購北歐院線集團(Nordic Cinema Group Holding AB)、美國連鎖劇院卡邁克電影院(Carmike Cinemas)等都被發現違背中共的投資規定。報道說,當局對萬達可能採取的措施包括禁止銀行向萬達提供和這些項目有關的財政支持。

金融及投資集團京華山(Core-Pacific Yamaichi HK)香港的研究主管Castor Pang對中國目前的狀況總結說:「不只是萬達,每個中國公司都會發現海外投資不會再那麼容易。北京目前的首要任務是穩定人民幣。」

西方國家加強審查 中企海外併購頻傳觸礁

雖然北京對於能源基礎設施、高科技產業的境外投資不加以限制,但西方國家卻懷疑中企在這些領域的收購行為背後或隱藏有「政治動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強對中企併購審查。

《華爾街日報》引述年利達律師事務所(Linklaters)近期發佈的一份報告說,中企向海外能源基礎設施、高科技和電子產品行業的擴張面臨尤其嚴格的審查。近期受到外界高度關注度的一個案例是,澳洲出於安全擔憂拒絕了中國國家電網公司(China State Grid co.)和香港的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Cheung Kong Infrastructure Holdings Ltd., 1038.HK)收購該國第一大電網Ausgrid 50.4%股權的交易。當時澳洲國庫部長莫里森(Scott Morrison)表示,做這個決定時,首要的考量是國家利益。

英國媒體4月7日報道說,丹麥以國防安全考慮為由,拒絶向一間中國礦業公司出售位於領地格陵蘭的廢棄海軍基地。

今年,美國的「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在特朗普總統的執政下對外企收購的審查變得越發嚴格。從年初到7月下旬,CFIUS已經拒絕了至少九起外國買家對美企的收購。這些外國公司被告知,CFIUS出於對美國國家安全隱患的考慮,決定阻止這些交易。路透社說,對於中國海外收購潮而言,美國的這一創紀錄拒絕數量預示中企併購美企受挫。

報道說,中國的螞蟻金服以12億美元收購美國匯款公司速匯金(MoneyGram),有中資背景的併購基金Canyon Bridge Capital Partners LLC以13億美元收購美國芯片公司萊迪思半導體(LSCC.O)以及中國泛海控股集團以27億美元收購美國人壽保險公司Genworth Financial等的收購申請,在CFIUS的審批都已受挫。但這些公司並沒有取消交易,而是選擇新的舒緩措施重新提交申請。

旅美政治評論家陳破空表示,中企收購最近受挫,是因為外國逐漸識別了它的目的。中共就是要把人家的創新技術給買走,留下空殼公司,而且瞄準西方的經濟或者政治的生命安全線,給人家構成國家安全危害。此外,西方國家還發現,雙方的收購不對等,比如外國公司到中國去收購,要限制股份,尤其是國營企業,五成以下甚至不能收購,但中國公司在西方,卻因為西方的開放政策可以整個吞下。

路透社在6月份看到的一份五角大樓的報告顯示,中共正避開美國監督,通過不會招致審查的交易來獲得敏感技術。安全與國際研究中心軍事技術專家路易斯(James Lewis)表示,中共使用這些技術,力圖在經濟和軍事上超越美國。

美國官員表示,美國準備加強對中企投資矽谷企業的審查力度,限制其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投資,以便更好保護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敏感技術。

除了美國外,中共近年來對歐洲直接投資呈持續上升態勢。中企對高端技術和基礎設施資產的收購、雙向投資的不對稱,在德國和其它歐洲國家引發激烈辯論。

據《財經》報道,最受中國投資者青睞的德國首先出台新政。7月中旬,德國內閣通過了對外經濟法的修正案,對歐盟以外投資者在德國進行的收購制定了新的審查規則。

德法意聯書歐委會 提議對中企收購進行「政治動機」審查

據美國新聞網站「政治」(POLITICO) 8月19日披露,歐盟「三巨頭」法國、德國和意大利聯名向歐盟委員會「上書」,提議讓歐委會充當外資收購歐盟企業的「警察」角色,對中企收購行為是否帶有「政治動機」進行評判,以便保護歐洲一些創新公司。

在POLITICO所收到的一份相關文件中,德法意三巨頭提議,歐委會需要評判是否外國對歐洲公司的收購帶有政治目的。雖然最後決定權是在各成員國手裏,但歐委會的有關「評判」可以為成員國拒絕中國投資提供所謂「法理依據」。

中企去年收購了德國機器人製造商庫卡(KUKA),引發了一場激烈爭論。關於「中共買走德國技術」、「德國關鍵技術流失」的聲音一時甚囂塵上。歐盟越發擔心,中國的收購潮不是由市場驅動,而是北京希望獲得先進技術。這也是「中國製造2025」計劃背後的政治目標。

POLITICO上個月的報道說,歐盟正在制定新法規,允許歐盟國家阻止中企的不良收購。預計,歐委會主席容克將於9月13日宣佈如何管理歐盟國家的外國投資計劃。

根據三國的聯合提議,歐委會應該發揮一個新的作用,判斷是否一個外國收購得到原國的補貼或是受到原國政府一定的影響,並且評估該投資是否符合自由市場原則。

德國經濟部長齊普里斯(Brigitte Zypries)說,鑒於近年來收購數量大幅增長,交易變得更加複雜,「我們將擴大特定行業的審查範疇,包括關鍵基礎設施的特定種類」。

除了對外資收購進行評估外,這份建議書要求對收購企業的來源國實施對等政策,也就是說,「如果歐盟企業在一個國家的投資受到限制或歧視,歐委會就應對這個國家的企業進行相應懲罰,限制其在歐盟的投資行為」。

法廣報道說,中國去年在歐元區的併購拆資額為351億歐元,與2015年同期相比增長了76%。其中德國企業的併購規模為110億歐元,是2015年的近十倍。報道說,中國巨額拆資購買德企,主要是為了獲得德國工業等領域的先進技術,以求在短期內縮短與西方先進的技術距離。

德國工業技術最具代表性的領域是機器人產業。中國家電企業美的公司投資44億歐元,收購了德國機器人企業庫卡(KUKA)。此外,中國福建宏芯投資基金(FGC)收購了德國半導體設備供應商愛思強,綜合機械企業三一重工收購了混凝土企業普茨邁斯特,全球排名第二的叉車生產企業凱傲(Kion)也被中企收購。

第一財經報道稱,中企收購歐企大多數期望獲得品牌和技術,更多是希望和自身產業結合,提升自己的水平。

中企近年在歐美的大規模投資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路透社的報道指,2017年初至7月下旬,已經公佈的中企對美企的收購案高達87例,高於2016年同期的77宗。專家認為,內外夾擊的窘境預計會使中企的海外併購交易額在2017年降溫。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