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記載有「吞酸」的病情,而《醫林繩墨》的吞酸症狀敘述是:「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於上,以致咽嗌之間,不及吐出而嚥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狀也。」這個敘述和現代人所云的「胃食道逆流」幾乎完全一致。另外,《諸病源候論》稱「噫酸」,《三因方》又稱「嚥酸」。
吞酸和吐酸,就是胃食道逆流的傳統中醫敘述的症狀。
西方醫學所指的胃食道逆流就是:胃酸過多,不正常地向上反流進入食道,甚至咽、喉、口腔;出現食道黏膜受損或發炎、火燒心的感覺、反胃、胸骨後疼痛、慢性咳嗽等多種症狀的一種慢性病。這個敘述似乎比以前的中醫較為詳細,可基本上卻都是一樣的。
胃食道逆流的症狀
古時的中醫對於病情的看法,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對於「胃食道逆流」這個症狀的描述方面,卻和現在醫學基本上一致;它的表現形式就是「酸」。古時中醫的臨床上,常常叫它作「吞酸」、「吐酸」。
為甚麼胃食道逆流找上你?
我們可以從中醫的醫理來了解胃食道逆流症狀。據《刪補名醫方論‧四君子湯》條文看,四君子湯治療的就是「氣虛」。氣虛的表現症狀就是「面色痿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脈來虛弱」。如果氣虛的現象是有「內傷」而出現了「虛熱」。或許,有人因為氣虛並且兼有「飲食難化、作酸」,就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炮薑作為處方。炮薑,是熱性的藥物;意思就是,難以消化而生胃酸的病情是「氣虛胃寒」,除了補氣虛之外,再加以令腸胃溫熱,就能治好。
《丹溪心法》在「吞酸」這一篇章中談到吞酸的醫理。云:「吞酸者,濕熱鬱積於肝而出,伏於肺胃之間。」
西醫的胃食道逆流原因完全不是一回事。說是由於食物刺激或腹壓增加,而胃和食道間的賁門括約肌無力,引起了食道與胃之間的屏障減弱所致;而造成這種減弱的原因,可能是賁門括約肌失靈或食道裂孔疝等等。中、西醫理之間,是有所逕庭的。
吞吐酸之症 中醫最推薦食療
《丹溪心法》在「吞酸」這一篇章中,談過吞酸的醫理後,立刻給了個調治方法,方式是食療:「必用食菜蔬自養。」除了食療,也有藥方:「宜用炒吳茱萸,順其性;以蒼朮、茯苓為輔佐。冬月倍茱萸,夏月倍黃連,湯浸炊餅,丸如小丸吞之。」不過,書中最為推薦的還是食療:「仍教以食蔬菜自養,即安。」
《沈氏尊生書》談噯氣吵雜吞酸噁心,說,如果肌膚溫暖了或用有香氣、溫熱的湯藥丸藥,能令「津液流通、鬱熱暫解」:「吞酸者,鬱滯日久,伏於脾胃間,不能自出,又嚥不下;倘肌表復遇風寒,則內熱愈鬱,而酸味刺心;肌膚得溫暖,則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則津液流通,鬱熱暫解。」
高中時期的針灸體驗
筆者年輕的時候,曾經為這個吞吐酸的症狀苦惱。一位要好的高中同學跟著醫生學習針灸醫術,告知針灸的奇效,於是讓同學為筆者扎針,吞吐酸的症狀給解決了大半;這也是後來很想學習針灸醫術的原因之一。當時被扎了許多針,後來學習針灸,回憶他扎過的針穴,重要的有足三里、內關、合谷、神門等。
胃食道逆流無法根治?
現代醫學在近百年來的發展,它的觀念也被引進了中醫。現代醫學,使用「制酸劑」抑制胃酸的方式也被引進了中醫。近代中醫藥有一種「烏貝散」方劑,就是中醫應用於制酸的重要藥劑。
胃食道逆流這種現象,的確常常是食物刺激或腹壓增加所致,但胃酸多也是原因之一。
胃酸,可以用制酸劑抑制,不錯;可引起胃酸多的原因又是甚麼?如果在這個原因上找尋就能從根本上改善它。
從臨床經驗上觀察,飲食過多、甜食過多、情緒不穩定,都是引起胃酸過多的原因,也是引起胃食道逆流的原因。所以,治標的方式可以檢查患者是否有氣虛胃寒、是否胃酸過多,施以適當治療方法;治本的方面,就是教導患者飲食適量、情緒穩定……如果患者自己做不到飲食和情緒的控制,那就只好用消食的藥方、制酸的藥方、改善情緒的藥方,基本上病情就能治療。◇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