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路易十四時期畫壇革新思想的引入者,查爾斯·德·拉·福斯(Charles de La Fosse) 的畫作體現了那個偉大時代藝術創作的演變進程——從他學院派的老師查爾斯·勒布倫(Charles Le Brun),到開啟法國洛可可風潮的他的密友安托萬·華托。儘管在前兩個世紀幾乎被人遺忘,但福斯依舊在藝術史上扮演了要角,被譽為路易十四執政期間最好的畫師,參與了當時所有偉大的歷史性裝飾工程,從杜伊勒里宮到凡爾賽宮。
1680年的狄安娜廳作畫
狄安娜廳是凡爾賽宮國王大套房的前廳,在路易十四時期,舉行晚宴時這裏就充當檯球室。因為國王非常精通檯球遊戲,時時會贏得女眷們的鼓掌,所以這個廳又被稱作「掌聲室」。狄安娜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妹妹,她也是月亮和狩獵女神。在這裏,寓意也非常明顯,因為眾所周知路易十四是一位狩獵好手。
在這裏,福斯完成了穹頂四周的半橢圓形拱面上的兩幅畫作:分別是北側的展示狩獵場景的《亞歷山大大帝獵獅》(Alexandre a la chasse aux lions),和西側的表現航海主題的《傑森率領阿耳戈英雄上岸尋得金羊毛》(Jason et les Argonautes abordant a Colchos)。
在廳內的壁爐架上方,懸掛著標誌著藝術家職業生涯轉折點的畫作:《伊菲吉妮婭的祭禮》(Le Sacrifice d'Iphigenie),表現了有關特洛伊戰爭的一個故事。
當全希臘的國王與英雄決定進攻特洛伊後,將軍隊和給養聚集在海港奧利斯。艦隊即將出發前夕,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獵到一頭公鹿,便吹噓自己堪比狩獵女神狄安娜。此舉引起女神的不滿,於是讓海港狂風大作,海船無法航行,軍隊空耗給養。隨軍祭司預言需向女神獻祭阿伽門農的長女伊菲吉妮婭。在祭壇上,當祭司揮刀斬向伊菲吉妮婭的頸項時,但她卻在那一瞬間消失無蹤,被狄安娜用一頭公鹿替換,從而得到解救。
在這幅畫中,可以看到福斯向魯本斯的致敬:美麗的膚色和衣料,都體現了弗拉芒繪畫的特點;位於中央的主角伊菲吉妮婭顯得無拘無束,在上方的女神狄安娜側旋著身子,周圍的士兵和僕人的定位都很自由,對最偏僻隱蔽處的人物,也恰當地勾畫;還有強調細節的繪畫手法,如伊菲吉妮婭腳下踏的紅色墊子和呈斜角擺放的匕首,還有明亮的色彩,如白色、狄安娜衣服上的粉色和閃光綠色,顯然都與魯本斯很像。
1688年孔雀石廳作畫
爾賽大特里亞農宮的孔雀石廳(Le salon des Malachites)過去是路易十四的日落休息室(cabinet du Couchant),後來被改裝成勃艮第公爵夫人(薩伏伊的瑪麗-阿德萊德,1685~1712年,路易十五的母親)的一間睡房,再以後成為拿破崙皇帝的客廳。因為擺放著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1808年贈送給拿破崙的孔雀石製成的禮物(燭台,花瓶,承水盤)而得名。
福斯為孔雀石廳奉獻了關於夕陽的主題畫作,通過精彩的構圖和色彩輝煌的原創,成為畫家最吸引人的一部份作品。這些畫作顯示出王室品味的深刻轉變:大型穹頂畫逐漸退出歷史,代之以嵌入鍍金木製框架上油畫;因為國王路易十四喜愛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書中的羅馬和希臘神話傳說成為畫家靈感的主要來源。
壁爐上的《阿波羅與忒提斯》(Apollon et Thetys),描繪了太陽神阿波羅結束了一天的行程,降入大海,海洋女神忒提斯迎接他的場景。
《狄安娜的休憩》(Le Repos de Diane),表現了狄安娜在樹蔭下休憩並受到仙女們細心照料的場景,狄安娜頭上的月牙形冠冕暗示她月亮女神的身份,身邊的箭袋表明她也是司掌狩獵的女神。
《珂莉媞變成向日葵》(Clytie changee en tournesol)描述了仙女珂莉媞的悲劇,她曾是太陽神的情人,後來太陽神愛上了波斯公主,妒火中燒的珂莉媞四處宣傳這一樁醜聞,導致公主遭父親活埋。太陽神因此徹底斷絕了與珂莉媞的來往,癡情的珂莉媞非常傷心,日夜凝望著太陽神駕車東昇西落,變成了永遠朝向太陽。◇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